“要是不贴上‘减肥’的标签,代餐的生意也太小了。”某代餐品牌创始人直言道。
不过,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问题是:主打“减肥”的代餐,是否真有其效?
其实,代餐减肥的本质是控制卡路里,与节食的原理一样。目前,市场上每份代餐的热量在100-300千卡不等,低于热量为400-500千卡的沙拉,或许对减肥确有效果。
但与节食减肥原理相同,代餐“减”掉的是水和肌肉。虽然表面上体重迅速减轻,但肌肉流失会降低人的基础代谢。若习惯于吃代餐的消费者停掉代餐,原本能量不足的身体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吸收更多热量,产生反弹。
而且从健康角度看,代餐不宜长期“餐餐吃”。有营养师指出,当前代餐市场种类混乱,由于产品存在时间短、临床并未使用过,短期无法预见其危害。
离风口还有点远
以减肥市场为切入点,但在中国这个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代餐普及率仍远不如国外。欧睿咨询数据显示,代餐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渗透率高达90%,在国内市场仅为40%。
价格,是限制代餐在中国发展的首要因素。
以Soylent为例,其一瓶代餐奶昔约为3美元,而美国一顿快餐的价格在6-10美元之间,餐厅用餐则需要15-30美元。相比之下,代餐奶昔兼具便利和实惠的特点。
但中国的代餐普遍价格不菲。网红品牌WonderLab、超级零都是6瓶起售,单瓶约为21.5元。这个价格在国内足以吃上一顿新鲜的外卖沙拉,在外卖并不发达的国外就很难实现。
另一主要限制因素,则是口感。
反对者常用“饲料”称呼代餐,他们认为人类不应该吃“被剥夺食物风味”的东西。与国外匮乏的食物种类相比,有着“美食大国”之称的中国具备丰富的菜系品类,代餐的单一口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并不占太多优势。
上述报告显示,仅15%的消费者因“感觉好吃”而购买代餐,这个数字比“好奇想尝试”(29%)的消费者占比还要低。
为刺激消费者的味蕾,代餐企业只能不断研发新品,在产品外观、口味上“大做文章”。因而目前国内代餐品类越来越丰富,口味越来越多。
但迅速更新换代的产品背后,是层出不穷的相似商品、甚至“仿品”。比如,良品铺子推出的“良品飞扬”蛋白奶昔,与WonderLab代餐奶昔出自同一家代工厂“杭州衡美”,二者不仅外观相似,口味也颇为雷同。
表面上来看,这是代餐企业之间的竞争;深层次来看,赛道里的玩家大多处于迷茫期,还未找准定位、建立差异化优势。
只提供产品,不足以占领消费者心智。而国外的例子或可给人启发:以营养棒为主要产品的美国代餐品牌Atkins,在售卖产品外,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减重App+数据跟踪+定制化的专属代餐产品”的服务,形成完整闭环。
结语
过去一年,国内市场上各种代餐产品层出不穷,却未有一种品类能够真正赢得消费者心智。
即便营销花样百出、讨论声音越来越大,但代餐在国内依旧属于小众食物品类,大多数消费者还处于尝鲜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只有不断丰富代餐场景,真正将其“拉”到大众视野,才能称之为“破圈”。
来源:亿欧网 张男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代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