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对餐企来说,到家业务到底做的是什么样的生意?

  2020年春节前后,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餐饮业的堂食服务几乎都受到了一定的管控,直到当下,餐饮线下堂食的明日动向依然不甚明朗,但在这样看似迷茫的特殊环境下却极力催生了主客两端对餐饮到家市场的深度关注与需求。

  由于疫情的持续导致了堂食的飘摇,到家经济对于餐饮门店的地位也从过去可有可无的境地变成了不可缺失的存在。

  在筷玩思维看来,值此当下疫情反复之际,餐饮从业者们确实有必要再次思考到家项目的最大化建设。

  餐饮市场的到家场景≠外卖,而是堂食以外的第二大经济来源

  一提起餐饮市场的到家服务,很多人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送个外卖的事儿么?还有啥新意可以聊的?”

  但如果换个视角,海底捞难道就是一个火锅的事儿么?鼎泰丰难道就是一个包子的事儿么?行业为什么既没有第二个海底捞也没有第二个鼎泰丰?再换上宏观的视角,即使我们可以把餐饮业当成炒一个菜的事儿,会炒菜的在我国就有好几亿人,而这几亿人中能开好一家餐厅的有几个?即使其中能开好一家餐厅的老板并不少,但能做活连锁餐饮的更是凤毛麟角。

  多数企业家基本有一个同样的认知:不怕品类新旧或潮土,就怕自己不能在行业赚到钱。此外,如同会做菜和开餐厅是两回事儿,懂市场和做好市场也同样是两码事儿。

  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审视到家市场在当下和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首先的认知是“所有餐饮品牌在堂食的局限,都会在到家的消费场景下打开门路”。

  堂食赚的是辛苦钱,顾客进门前后的招待、咨询、点菜、上菜、收桌、洗碗等内容,这在通常情况下可是没有额外收入的(中餐不提倡小费,能收服务费的也几乎只有高端餐饮),即使此类服务没有额外收入,但多数餐饮门店依然无法将之去除。

  我们在到家服务中看到,堂食所必须的招待、咨询、点菜、上菜、收桌、洗碗等内容通通可以交由顾客自理。以喜茶为例,同样的一款产品,外卖的价格高于门店的价格且到家产品的品尝体验甚至还不如门店的品尝体验,但如果顾客有需求,而品牌方给出的选项有消费价值,那么该交易再有“缺陷”也能达成。

  堂食的路径需要顾客到店用餐,服务员在特定场地提供咨询、服务等优质的体验,沟通过后订单才会到厨房,顾客用完餐后,服务员还得盯着顾客结账,包括结账咨询、结账服务、结账管理、结账营销等。

  到家场景则将服务端交到线上,顾客自行安排场地,同时还得自理用餐需求。整个到家的交易环节前端交由顾客,门店仅需完成中端的厨房接单即可,后端的送餐、结算等的事情就交由平台处理。可见对于厨房以外的门店人员来说,到家不仅省事儿,更省员工成本、服务时间成本。

  但要将到家餐饮片面理解为外卖也是可以的,外卖与堂食的矛盾已久,在外卖端,越是要通过折扣才能获客,也就越证明该门店在到家餐饮端的竞争力有多低下。这直接表明了第二个关于到家的认知:堂食和到家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直接将外卖当成到家的全部体现,且到家不仅需要新思维,更需要新菜单。

  从中我们能看出,对于餐饮品牌来说,到家就是堂食以外的第二大独立经济市场,在市场端对到家更为关注的当下,我们难以肯定到家的盘子究竟会大到什么样的体量。也就是说,到家市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一个可以容纳无限产品的盘子。就如同堂食市场的实际体量取决于线下空间的大小,到家市场也是如此。

  谈到家场景的四个层级,越到最后越脱离餐饮?

  堂食和到家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堂食做的是即时的生意、是厨房直达餐厅餐桌的体验,在这样的模式下,顾客对门店产品体验的要求自然会高些。

  到家顾客对产品体验的关注度并不在于味觉本身(好不好吃),他们更加关注产品的便利属性,如果品牌方的配送速度和产品味道都有保证,那么用户一般愿意多付几元的配送费、为便利买单。

  到家经济价值的优势还在于需求和产品的可叠加性。以堂食为例,堂食每加一个产品,门店都得考虑前后的产品逻辑,生怕让顾客有混乱的感觉。到家依托于线上,其更有平台的指向,对于一家湘菜馆来说,即使门店上了粤菜的产品、调料或者日用品等,只要有需求,用户都会觉得这是顺其自然的。

  再者,如果是堂食,顾客也会考虑当餐能否吃得完,对于到家外卖,用户还会考虑到第二餐或者给朋友共享等。很明显,到店是餐饮思维、讲究即时体验感(包括好吃与否和是否吃得完等),而到家是零售思维、讲究便利性和需求的可叠加性(能否再买点什么?)及完整性(要的是否都有?)。

  在此处,我们可以将到家事业分为四个递进的层级:

  1)、产品的直接线上化,如将门店菜单直接复制到线上(包括一定的价格调整)。

  2)、线上产品的差异化布局,本处的差异化指的是门店产品和线上产品两者之间的差异化,或者对堂食产品的再优化。如门店理清了哪些产品可以做到家、哪些产品在到家有优势等。

  3)、餐饮产品零售化,比如西贝的零售果汁、零售酸奶;又比如奈雪的茶在外卖售卖的零食;再比如到家火锅售卖的锅具、火锅底料;更包括疫情期间餐饮品牌在线上卖蔬菜、半成品菜等。

  4)、门店产品平台化,此处的思维多数已脱离了外卖的属性,甚至脱离了即时配送的服务,最常见的为西贝的甄选商城等。

  前两个层级的主体依然是门店和外卖这两端,到零售化、平台化的时候,到家餐饮的呈现不仅脱离了餐饮外卖的属性,更脱离了餐饮门店的主体,转而进入了以到家为主体的平台化建设。

  即使到家终将脱离餐饮属性并平台化,但也不意味着餐饮属性的递弱

  西贝放弃了自己做快餐的想法,转身跳进了正餐零售化的长河,且不谈餐饮零售化在顾客认知中蕴含着极高的快餐属性,即使单从贾国龙功夫菜的产品设置来看就不太合理。

  比如一份760克的酸菜鱼售价45.9元,还得加9元的配送费,用户收到货要享用还得打开包装,然后进行化冻、加热、放入料油包、加入解冻好的鱼片……用户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程序后才能食用。

  用户要吃一份贾国龙功夫菜的酸菜鱼还得自己额外做饭(或者买饭,但单独买饭在外卖端是无法操作的),再自己加热烹饪,而50多元一份的酸菜鱼,顾客直接去门店吃或者直接点个外卖,还可能更便宜、更省事儿。

  以正餐消费的价格来看,小资群体要么点外卖、要么出去吃、要么有人帮做饭,又或者更愿意自己做饭,哪里需要受速冻菜的限制?

  更别说一份800克的梅菜扣肉售价近140元,其产品操作还写明“蒸锅加热,水沸腾后继续蒸制25-30分钟”,有顾客直言“有那闲工夫自己下厨做点什么不好”,由此看,到家的盘子虽然大,但要落地具体且可持续的产品,企业方还得做好市场调研和具体的顾客定位。

  中餐半成品要规模化确实有些难度,而半成品菜更成功的还当属火锅烧烤食材,继到家火锅试水多年,再到盒马火锅的亮相,各种火锅食材超市也进入了市场,锅圈食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包括各种火锅品牌也在线下开起了火锅、烧烤食材超市,但对于市场需求来说,到家火锅、烧烤(生鲜)的复购频率并不高,其体验也不如到店,这只能算是到家消费的额外选择。

  再看便利店餐饮,以7-11为例,在餐饮端,它提供了牛奶、面包、零食等零售产品,也有关东煮、三明治、饭团、复热便当等即食餐饮产品。查询了多数便利店的外卖销量后,我们发现如果该便利店周边有餐饮店/餐饮外卖,则该便利店的线上部分仅是一门小生意。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到家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