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打飞的的钱、买断食神配方的钱到底能不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就好比导演叫助理找一个二流明星,预算说好了是XX万,但助理擅做主张签了成龙回来,然后说,“成龙才一千万,我帮你答应了,这一千万你赶紧给了吧”。那么,导演该不该感恩戴德地给这个钱?
某老板想开一家炸鸡店,他跑去A、B、C三个地方吃了当地的炸鸡,结果都没有找到好产品,这时候,假设老板已经花掉了一大半的钱,他有两个选择:一是认为自己太蠢了,钱快花完了还没有找到好产品,应该就此打消开店的念头;二是觉得此时没有找到好产品是自己很认真的表现,这值得表扬,然后再接再厉前往下一个地方继续调研。
2)、定价者的苦劳和开创的新生活方式,这样的“为你好”可能消费者并不买单
大部分创业者都选择了第二种心态,毕竟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笨蛋,老板觉得A地虽然没有好的炸鸡产品,但当地的装修风格不错,这一元素可以带走,B地虽然也没有好炸鸡产品,但炸鸡的小菜还不错,C地的炸鸡吃法也耳目一新。想通了问题后,老板把剩下来的钱拿出来找一个最会做炸鸡的名厨买断了配方。
再通过PPT说服投资人,一家炸鸡店就开起来了,这家店融入了A地的装修风格、带来了B地的炸鸡小菜还有C地的炸鸡吃法,再加上某厨神的炸鸡配方,同时申请一些刀具等的专利,最终的炸鸡食材也弃用速冻冷链产品,采用更为新鲜的三黄鸡,老板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有逼格的、年轻人肯定喜欢且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炸鸡生活方式。
老板找人写品牌故事,想起自己的艰辛,差点把自己给感动哭了。投资人推波助澜,说这么好的故事和初心,你卖贵点都可以。毕竟从理想的角度看,卖的越贵,投资人收益越快也越高。
老板讲了一个自己很辛苦的故事,用一个新的、包装出来的生活方式来试图吸引业内目光和消费者的热度,那么,普通冷链炸鸡20元一份,这份象征着新生活方式的独特炸鸡卖90元一份可以吗?
我们可以发现,在定价的时候,老板肯定把之前“光荣”花在ABC三地的成本也算了进去。回到西贝案例,这就是老板认为的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也完美用了西贝的一句原话,“只管把产品做好,钱不够找顾客要”。
那么,这样的好产品、这样的好产品匠心,顾客到底认不认?
再举个例子,某老板去深山老林请了一个大师出山,由于交通不便,大师的老骨头经过一天的牛车、马车、拖拉机的颠簸,到了城市的第一天就去医院挂专家号做正骨,调理好身体的大师做了最正宗的一个菜,在定价的时候,大师的正骨费和专家调理费到底该老板承担还是顾客承担?
3)、顾客付费能动性是可以评估的,顾客愿意给的钱,再贵都会给
要让顾客买单不是不可以,评估的指标只有两个:一是听完这个大师出山的故事,顾客会不会黯然泪下?有没有热血沸腾?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有没有加速分泌?有没有呼吸加快?瞳孔有没有放大?二是吃完产品后有没有感觉与品牌更亲近了?顾客的钱包与消费动力是否达到平衡且有一定的能动性?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贴标签,起码得让顾客看到诚意与必要性,否则商家讲的故事越多、贴的标签越复杂,顾客就越抗拒,这样的商家态度不是傲慢就是自信不足的表现,而无论是哪个答案,结果都不会好。
定价要尊重顾客还是要尊重定价者?
讲故事是不自信和傲慢的表现,这也是有事实逻辑的。
以一碗卤肉饭来说,在北京,一碗卤肉饭卖12元,顾客进店消费就行,老板和顾客可以不说一句话,仅凭“卤肉饭12元”这四个字和一个数字就能完成一系列消费行为。
如果这碗卤肉饭卖32元,要让之前消费了12元卤肉饭的顾客进来,这时候就得有故事了,比如说更好的环境、更多的份量,外加再讲个情怀故事,告诉顾客我的卤肉饭和别的卤肉饭都不一样,比如说别人的猪都是吃激素长大的,而我的猪是原生态喂养并听着佛经宰杀、是被超度过的猪。
后来者的傲慢来自于即使是同样的产品,但我改一些原有的要素、讲个故事给顾客听,价格就要往上涨,这一方面是不自信,害怕顾客不认同,另一方面是傲慢,反正就是和之前的不一样,是因为独特才贵。
从市场的角度看,傲慢和不自信也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生性格,如果不傲慢,就不会有新的产品,更不会有差异,其价值还在于能打破前人的优势。否则,后来者凭什么胜出?
我们还在行业看到,一些后来者即使不涨价,但也同样在讲故事,为什么呢?
比如说这条街原来就有一家卤肉饭品牌,但后来开了一家新卤肉饭,也同样是卖12元一碗,不同的是,这家新店讲了故事、贴了标签,如我的猪肉更好、卤肉配方更纯正、米饭更适合卤肉汁等。
与其说这是商家的傲慢与不自信,不如说这是后来者对顾客的乞求,商家用故事和标签在告诉消费者,“我希望我的价格和产品能得到你的认同,更希望你觉得我就是比之前的要好,请来我这里消费”。
事实上,在定价这件事儿的思考上,老板既不能完全以顾客为中心,也不能完全以成本为中心,更不能完全以定价者情怀和主观傲慢为中心。
如果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当然认为越便宜越好;如果以成本为中心,门店就成了中介了,自然也脱离了服务业的本质;如果以定价者为中心,定出来的价格不仅没有逻辑且问题百出。
老板倾向于卖越贵越好,顾客倾向于越便宜越好,成本倾向于越理性越好。这三方基本都找不见答案。老板也明白,越理性越好基本不可能,自己不能做冤大头,不能受制于成本,而越便宜越好需要更大的本事且容易把自己玩死。
大多老板认为,出路必然在越贵越好上,比如说某些品牌要做煎饼界的爱马仕,有些要做烤鸭界的LV,当然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来源:筷玩思维 李三刀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