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流量,生意根本做不下去。”
下地铁后步行十几分钟达到一栋偏僻的写字楼,上楼、乘坐电梯、不断拐弯又拐弯,如果没有示意图可能很难找到这四五十平方米的门店。敲开门前,甚至以为门背后是一间小办公室。
浅粉色与淡橘黄的墙,错落地挂着几幅北欧风格的画,三张单人沙发旁间隔放着落地灯,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放着一些或珍珠或蝴蝶结点缀的小玩意,连卫生间的镜子都是欧式带着小钻的金色边框——这些细节无一不是在提醒来客,你进入了一个属于少女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自己放松休息,也可以与闲聊、吐槽和八卦。要不是工作台上头整齐摆放的各种色号的指甲油和展示模型,可能都分不清这里的业务是美甲美睫。
盒饭财经采访了刘红(化名),她是这家主营美甲美睫的门店老板,从业6年,是数万名在北京朝阳区讨生活的生活美容服务业(美业)从业者之一。流量就是生意——这样的结论并非个案,在《新氧和美团的医美战争》一文中,被采访者也有同样的感慨。
疫情冲击下,门店成本、复购模式、拉新获客等问题正在被重新思考,而刘红的门店便是新的尝试:“原来在地铁附近的商业街开过,但是成本太高了。”
对于流量的渴求正成为美业从业者的焦虑,也成为这一行业商业模式、产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奏。
1
街边“美店”消亡史
消失、打碎与重塑,代表经济生活最“毛细血管”的街边小店,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的变革,而美业首当其冲。
晓灵(化名)是一家国内知名美容连锁店的员工,从业4年,依靠多年来的美容手法、沟通销售技巧、产品知识等综合能力,累积了不少老客户,一个月下来稳定能拿到2万左右的收入。
当然,这是疫情前的。
疫情爆发时,晓灵正在老家,隔离、封城、延长假期等消息公布后,她等来的是待岗的通知。店长给的解释是,因为停业但没有给减免什么租金,店里压力太大,所以所有员工给基本的底薪。事实上,所谓的底薪不过两千不到的最低薪资,这个行业还是主张多劳多得,按单计费。
与餐饮行业相似,美业固定成本也有两大巨头,分别是人员工资、房租。相比餐饮业过重的工资结构,美业的压力大部分来自房租和部分设备折旧的费用。
艾瑞网数据显示:2020年4月中国城市商铺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商铺租金分别为8.78、8.74、5.59、7.06元/日/平方,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的商铺租金为5.34、5.07、4.58、4.02元/日/平方。

以北京为例,一家环境中等,布局相对合理的美容门店,大致需要90平方,平均8.78元/日/平方,一个月便要2.3万左右。而这一数据,还是疫情后,平均租金下滑后的预估,不少企业要承担的是疫情前的租金。要是地段更好些的、面积规模更大一些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疫情只是扯掉了美业亚健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如果没有疫情,这些问题迟早也需要面对。
2018年,“1818黄金眼”报道了一则魔性的事件。小吴是一名普通房地产经纪人,当年的8月28日去理发被宰了:店员在做过修眉修发际线等项目后要价4万元,于是打电话报警,最后仍然付了2500元,难以接受的小吴选择通过媒体曝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媒体曝光后,其匪夷所思的经历加上魔性的表情和造型,犹如一部完美的喜剧,迅速引起了全网的调侃和模仿,笑声一片。
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作为服务业的典型,美业承袭了其分散且难以形成寡头的特点。
导致分散型产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缺乏规模经济,分散型产业具有低进入障碍的特性;二是某些产业具有规模不经济的特性,如偏好、需求不断改变和多元,标准不一;分散型产业的进入障碍低,所以新公司得以经常进出。(《策略管理第九版》朱文仪 陈建男 黄豪臣译)
走不了规模优势,同时又困于重租金成本模式下,这也是为何天价美发、天价修眉等事件总是频出,而办预付卡、装修、跑路成为美容美发行业的新“一条龙”怪相的根源。
长期处于商业亚健康下的“美店”,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2
新流量、新玩法
今年的618郑燕接受了美团的合作——配合平台推出了美甲和几个光电项目的优惠。
11月初,盒饭财经采访了郑燕,一家小型医美机构的创始人。
凭借昔日留学韩国而获得的资源,她可以低价从韩国拿到轻医美产品,并且请来一些在首尔轻医美领域小有名气的医生。除了项目宣传的易拉宝外,还摆放着许多日韩进口的护肤品。郑燕说,自己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其实是日韩护肤品代购。她的客户以门店附近的消费者为主,这些人曾到郑燕门店体验轻医美或者护肤服务,并逐渐转化为了郑燕海购的客户。
对郑燕这样的机构而言,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两点是复购率和获客能力。如果持续获客并善于提高客户复购率,那么这样的门店往往可以活得不错。
今年618郑燕与美团合作推出的优惠,引来了不少新客。
而让郑燕觉得有趣的是,几个在此活动期到店的用户表示,她们本身是想“团购”下午茶券和闺蜜一起分享,结果看到了轻医美项目,便出于好奇下单。
事实上,对于平台流量和能力的需求程度,生活美容行业比医美更甚。
美团的一位产品经理刘丽(化名)告诉盒饭财经,和医美机构等具有成熟线上化运营能力商家不同,生活美容业商户大多其实不太懂“why”和“how”。
用大数据精确地找到潜在用户,让这些用户来店消费,让小店有生意、活下去、活得更好,这便是互联网平台给予传统街边小店的赋能点之一。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美团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生活美容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传统线下的街边店面,76%为单店,主要采用实体预付卡的经营模式,获客方式主要集中在发传单和老带新中,而服务业一直处于“盲盒”式服务及价格。

事实上,接入互联网后,对于这些小店有了更多的选择,店铺产生的线下流量并非唯一出路。
报告显示,融入互联网的小店,不在完全依赖于线下门店的流量,楼中店的形式,让租金成本更加可控,也能承受住无法预料的“黑天鹅”。另外,该报告的调查问卷还显示,接入互联网的美业商户中,64%为连锁,其中大多采用了美团数字会员卡的模式。这一数字化经营模式下,也使得其客源不再局限于物理距离和地理位置,客源更广、成交率也能达到更高。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容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