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模式极重的品牌来讲,能够做到这样的速度已经实属不易。作为50年的国际老品牌,及时的更新也让自己没有掉队。
由于要推向全球市场,要根据每个市场继续做精细化的运营,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就是说,快是快了,但无法做到“时尚”。
相比之下,淘宝的iFashion服装潮流馆的3万中小商家,每个月都要推出60万件新品,年销量则是ZARA全球年销量的两倍多。
自从美邦、森马掉队之后,也很难看到自主快时尚品牌大面积地入驻商超或者优良商业地段。根本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很难有资金去支持线下店的铺设,而极重资产的线下形式本身也伴随高风险。
而电商平台的线上化运作,几乎规避掉了这个风险。
不同于美邦的“自high式”平台,淘宝是真正能够串联BC两端的三方平台。现在,也为这3万中国快时尚2.0时代的种子店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根据淘宝行业负责人张凯夫的介绍,淘宝会根据数据和算法识别有潜力的商家,并且会主动触达和联系,加入到淘宝的内容电商孵化营,并给予内容策略的辅助。
在2.0时代,淘宝的iFashion已经形成了国内仅有的内容社区,包括联名设计师、大V、网红、自媒体、明星等大量KOL。
值得玩味的是,“IF”计划的发布会放到了公开不久的“犀牛”新制造工厂,也就是说,淘宝不仅是在创作、开店等源头环节帮助中小商家,未来更有可能在制造环节深度参与。
对某些潮流元素来讲,或许是很小圈层的。在传统的供应链体系,一般的工厂几乎不会接少量的订单,很大程度上,当下的供应链体系,无法最精细化地去服务到极小圈层的潮流服装爱好。
但淘宝方面也透露,未来的犀牛新制造工厂,能够“100件起订”,7天交付。这无疑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极小众人群的需求。
从内容电商平台,到新制造工厂,淘宝已经为国内“快时尚2.0时代”的商家提供了快速疯长的良好土壤。
“分布式”的年轻人
和大部分行业一样,80、90,甚至00后,依然是服装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而年轻的消费群体,就应该让年轻人自己决定穿什么。
现在iFashion服装潮流馆的大部分商家,几乎都是由90后、95后组成的10-20人的小团队。他们自己就是年轻人,也自然懂得市场上的年轻人在关注什么。他们要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去找到和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在设计他们这一类人都喜欢的服装。
年轻化的消费群体,带来的是一个更有活力、更具多样性、更垂直的市场。这也给数万小商家带来了共同成长的机会。
14亿的消费市场,每个人对“潮流”的定义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能够提炼出能接受的共同属性标签也只能是一部分的群体。比如二次元、工装、日系、韩系等诸多风格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审美壁垒。
目前来看,没有一家单店的体量能和ZARA相提并论。但这样的状态,却是快时尚2.0时代的常态。对这3万中小商家来讲,他们的受众群体不仅仅是“顾客”这么单一化的标签,更是各自店铺的“粉丝”。
可以这么说,iFashion潮流馆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是依托服装潮流元素聚集起来的“同好者”。除了共同喜欢一家店铺的衣服外,极大的可能,他们还能找到其它共同的爱好和标签。
“IF计划”现场,也公开了淘内的一些数据:
1.iFashion里的3万商家,平均店龄只有6岁。
2. 过去三年,00后在ifashion的消费涨了8倍。
3. 粉丝规模10万以上的ifashion店铺数量年增长60%。
4.ifashion店铺粉丝年龄聚焦在24-28岁之间。
5.ifashion店铺粉丝二次购买占比超超过40%,贡献交易超过60%。
中国快时尚真正的灵魂,其实就藏在数万个淘宝iFashion中小商家身上。
如果真要看未来中国“快时尚2.0”时代的潮流,淘宝依然会是那个最大的走秀场。
来源:锌财经 作者: 零柒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