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一些线上平台则略为“激进”。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多是采用平台模式,接入线下专业化药店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通过对合作商户资质严格审核、只和头部连锁药店合作、平台在线动态管控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风险共担。另一方面则是切入“即时送药”需要、满足消费者刚需,相对来说更容易从成本核算上获得收益。
京东到家医药健康负责人李志棠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相关政策出台以及医药零售领域的固有痛点,使得类似于京东到家这样的第三方平台看到了增加刚需品类的机会。比如说一笑堂、益丰大药房等大量专业医药零售商,均存在线上化需求。而京东到家自2015年左右便开始涉足医药健康领域,如今已覆盖全国90%的头部连锁医药品牌。
比京东到家晚两年上线医药健康的饿了么,则是在2018年推出“全天候”极速社区送药服务,并推出无人售药机,24小时为消费者供应夜间应急商品。据饿了么官方表示,饿了么计划在全国主要药店铺设1万台无人售药机。供骑手在药店夜间打烊期间自行取药配送。
但其痛点同样存在,比如说相较于商超来说,药店数字化运营基础更弱,医药零售线上系统对接改造进度相对较慢;医药零售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对电商业务认知提升空间大;药师答疑等购药服务的线上化难度较大都是第三方平台线上售药需要优化的方向。
选品+增值服务
对抗药品销售充分竞争
随着药品销售资质的逐步松绑,零售平台售药将会成为下一个机会点。其中线上平台与便利店业态是当前看来更易拓展的优势渠道。前者能够从SKU丰富度和即时送达方面吸引消费者,后者则能够通过24小时营业、贴近社区、客流量更大等方面对抗传统药店。
“实体药店的SKU受限,比如说药品的SKU可能有数万个,但药店只能上架几千个SKU,但在线上售药就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比如说将一些小众药品库存专供线上,或者通过扩大仓储来推动线上销售,同时借助线上流量减少库存及销售压力”,李志棠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但扩大SKU丰富度不代表药品销售无需选品。以京东到家为例,其在药品上架方面即有三个维度。
首先是从销售维度考虑,依据当季高发疾病选品备药,比如说春天重在抗过敏、夏天需要防暑、秋天治咳嗽、冬天治感冒等药品即销量较大;
其次是从政策维度选品,规避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线上销售的药品、比如含麻、含碱、抗生素类违禁药品,只卖现有合规药品;
最后则是从专业角度协助选品,做药品关联推荐。例如消费者要购买的某款药可能影响某项功能、对某个器官造成一定副作用,平台即推荐修复、提升该功能的药品。
对比来看,便利店售药的SKU丰富度即因为经营面积、坪效考虑而受限。例如京客隆工体东路店门店在售的药品约有70个SKU,以感冒药、解暑药、愈裂膏等家庭常备药为主,还有雾化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常见医疗器械。
“便利店售药的优势未来应该在于增值服务方面”,一位便利店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这种服务性前期是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约等于医院或专业药店、诊所的相关服务,比如专业药师、可刷医保卡等。
比如说按照《北京市开办药品零售企业暂行规定》要求,大型购物中心和繁华商业街区开办经营类别为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营业场所药品经营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而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至少1名具备相当于药师或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但这对便利店经营方来说意味着成本增加,且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明显提升的业绩表现。
而在医保层面,当消费者购药量达到一定量,大部分会倾向于使用医保卡。但即便在北京,由于便利店售药在试点探索阶段,与医保尚未对接。一位药品零售商分析称:“未来,医保也很难和便利店、商超做对接。因为药店如果分级管理的话,医保系统肯定更倾向于与能达到要求的专业药店对接,与仅卖乙类非处方药的便利店、商超对接,工作量太大。”
后期则是更多增值服务。例如京东到家计划推进在线药师和互联网医院,后者是和医院合作,提供在线远程问诊服务;针对购药前中后全流程服务优化,在线药师、购药引导优化,后期还将新增购药保险服务。以及,对一些肿瘤类、罕见病等用药,提供寻药、找药的信息类服务。
为此,一些零售商超认为,当上架药品销售进一步松绑、走进政策明朗阶段,会迎来更多入局者,很快便会进入充分竞争时期,这个时候比拼的便是药品品类管理和增值服务。“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安达便利总经理任光临如此总结道。
来源: 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 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售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