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问题,赖阳说:“现在的大数据技术跟踪可以做到十分精确,一方面可以优化运营,为店铺内的供货品种结构作出更科学的判断,同时在个人化消费中,可以提供给每一个人更多独一无二的定制服务,而这个在过去的时代是不能够做到的,这是便利店遇到大数据时代之后必然会产生的化学反应。”
食物的时代印记
在日本,便利店是一种与城市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场景,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之中,以此体现出城市人的孤独、隔离与异化。想象一下,深夜2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走进便利店,玻璃门自动开启,店里的冷风吹来,吹醒了这个失眠者,他在货架上挑选了一本杂志,在自助咖啡机前给自己来了一杯咖啡,又在熟食区要了一碗热腾腾的面,他走向自助结账台,“哔”扫码结账之后,他走到窗口处的椅子上,开始进食夜宵。
这让我想起获得第155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的作品《便利店人间》。36岁的作家村田沙耶香描写了一位在便利店工作了18年的单身女性慧子的生活。在慧子的眼中,便利店就像通往这个世界的通道,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城市里不同时间段活动的人群,早晨排队购买早餐的白领与学生党总是行色匆匆,中午给孙子买零食的老奶奶在货架上挑选薯片与可乐有些迟疑,深夜时分刚结束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坐在便利店里要了一个饭团,显得异常疲惫。便利店的存在,曾透视着日本经济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国家时代的变迁。
如果说数据与智能是保证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的硬性指标,那么以“食物”对应时代发展则是便利店的软实力象征。我曾经翻阅过日本在便利店的起步阶段的文章,每次推出一款新的鲜食,都能反映出当下的某种社会现象。7-11在1978年推出了各式口感的饭团,这成为了女性消费群体的最爱,而这一个时期是日本职业女性飙升的重要时期,饭团让女人们仿佛看到了“知己”,她们需要服务于家庭生活,然而繁忙的工作让她们无法兼顾,便利店则帮了她们大忙,买下饭团,回家简单加工之后,就可以服务于丈夫与孩子。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在中国,本土便利店可否从现在流行的食品中找到特有的时代性呢?根据便利店行业的统计,目前中国主要的消费人群年纪在20~29岁之间,也就是说“90后”消费群体十分庞大。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嘉御基金董事长兼创始人卫哲表示:“新便利首先是新人群,而新人群指的就是‘90后’‘95后’。这群人有一个最大的中国特色,他们天生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几乎成了一个新的器官,他们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因此,像便利蜂这样从一开始就推行自助收银的模式,‘90后’的接受度颇高。”
为了更好地加强与核心消费群体的黏合度,便利蜂在主题货架上摆着几十种充满“90后”集体回忆的零食、玩具,还有“80后”们熟识的北冰洋橘子汽水、马大姐酥糖,以及最近又翻红的大白兔奶糖和果丹皮。套用现在的网络用语“隐形贫困人口”“万能好运绝缘体”“朋克养生砖家”成为了咖啡包装特别定制款,以此找到和年轻一代的对话方式。“在过去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家庭消费中,百货商场、大卖场、超市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让人们十分便利,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如果是购置长期物品,网络购物就能解决。与此相反,便利店消费是一种即时、冲动、碎片化的消费,它需要主题性的体验,跨界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赖阳说。
最近,便利蜂即将推出“一人食”甜点。食品咨询公司Technomic发布的报告显示,“目的性极强”的甜品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占46%,这成为了消费者前往便利店的理由。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赵鹏说:“‘90后’顾客与甜食主力消费群有很大范围的重合,所以便利蜂根据‘90后’大多是‘一人食’的现象,而向上游供应商定制了小模具以应对大量单身消费群体。”
在铃木敏文《零售的哲学》一书中,他写下了便利店在日本发展最重要的节点,当他将美国便利店连锁经营模式带回日本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美国的商业模式如何开启本国市场。最终他找到了日式便当这种形式,让便利店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今天,与日本曾经的发展阶段相似,中国社会老龄化逐渐加剧,小家庭比例逐年增加,不再急于组建家庭的空巢青年横空出世,这些都是催生便利店发展的肥沃土壤。老龄化人口增多促使零售行业对购物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而较少的家庭人口使得消费者在家庭日用采购中更倾向于量少而价优的商品。“当本土便利店开启‘城市厨房’,对今天的中国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或许未来的便利店会根据不同的地段、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主打不同风格的食物,有数据的支撑和情怀的体验。”赖阳说。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卡生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