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在讨论便利店入侵餐饮业的时候,一些便利店已经不在了。
最近,罗森便利店计划收购全时便利店在华东、重庆地区的绝大部分门店,涉及到的全时便利店整体规模近百家。从2017年开始,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不断,至少有100亿元资金涌入,而且当下仍有巨头在布局便利店。
同时,今年北京已有邻家、131、全时等多个便利店品牌因资金问题深陷泥潭,它们或裁员、或断货、或关停,甚至卖身。
对于便利店而言,这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几乎每条大街小巷的便利店附近都有烟酒店、小卖部存在,或者7-Eleven的对面直接就开有一个全家Family Mart,这种现象已经不足为奇。
小编认为,便利店等线下零售实体侵入餐饮对标的是快餐,而快餐是和便利店一样近乎贴身肉搏的充分竞争市场,二者都面临如何破局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零售业萎靡不振,便利店也开始想办法开源节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其中,便利店跨界餐饮已经成为业内常态。相较大型的超市,便利店受电商影响小、门店面积不大、发展方式灵活多样,“餐饮化便利店”就显得更加“便利”。
便利店跨界开展餐饮业务已成常态,并能够俘获很多高频消费的顾客,但为何还有便利店水土不服,大面积亏损?
想要弄明白上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便利店的优势解决了传统餐饮痛点问题的同时,自身又会面临哪些困境。
便利店+餐饮的优势很强细节管理却关乎成败
从大约2015年开始,7-Eleven在中国大陆约有2000多家,全家在中国有1700多家,各自都提供包子、寿司、饭团、米饭、面条、关东煮等产品,覆盖了顾客对一日三餐的餐饮需求。到今天,饥肠辘辘的白领在中午用餐高峰期迅速在楼下买一份午餐、深夜下班在单位附近买一份快餐,这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用餐方式,也正因为如此,餐饮在便利店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便利店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它可以开在社区、学校、办公楼任何一处。
全天24小时开放的营业模式,商圈辐射半径一般不会超过500米的距离优势,这些可以打消消费者在时间上的顾虑,随时随地徒步到店购买所需物品,这使便利店获得了社区居民、学生、白领工作者等消费主力军的青睐。
在7-Eleven便利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商品是食物,其中早点和便民食坊等商品信息最惹人注目。包子、油条、粥、豆浆等各类早点价位均在10元以内;货架上有各类便当、配菜套餐。其中,套餐类的芽菜鸡柳组合、溜鸡肉组合、小炒肉组合等皆是按照三种菜品的搭配标准,价格都在20元以内,而便当类的虾仁什锦炒饭只卖到了6.5元。
7-Eleven日常的饭团、寿司、面食、配菜等,在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每周都会上架多种新产品。据称产品年替换率为70%,其目的是为了吸引熟客频繁光临,保持新鲜感。
营养健康的早午餐、“快捷便利+低价格”的优势,让7-Eleven深受白领人士的喜爱。
在7-Eleven看来,中国市场缺少中食类商品供应,消费者或者是选择在外就餐,即外食;或者是在家自煮烹饪,即内食,使得一部分即时性需求被忽略,这就为7-Eleven创造了增长空间。
但是,7-Eleven的“中食”业务是建立在自己独有的供应链体系之上的,供应量足、成本较低才能支撑起整个门店体系的餐饮业务。这些即食类商品都是由7-Eleven对消费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并挑选生产厂家,继而下单生产定制类商品,品牌归属上也属于自有定制品牌,有充分的控制权。
除了自有品牌、定制商品,7-Eleven还通过共同配送体系来把控产品。共同配送就是指生产厂家、供应商和便利店三方通过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对分散的配送路径,把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实行共同配送,从而形成合理化物流体系。
7-Eleven在共同配送体系的基础上,又对产品进行了细分,在各个区域设立了共同配送中心,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分成冷冻型(零下20摄氏度),如冰淇淋;微冷型(5摄氏度),如牛奶、生菜等;恒温型,如罐头、饮料等;暖温型(20摄氏度),如面包、饭食等,依据这四个温度段进行集约化管理。因此,7-Eleven实际上更像是一家商品研发+供应链集成公司,把每一个步骤都优化到更佳效果,进而实现整体的高效和品质。
而在这方面,很多便利店品牌虽然对标了7-Eleven的产品和形式,却无法复制其背后的精细管理体系,自然就不能做到低成本、高品质,在更加激烈的便利店大战中逐渐被边缘化也就很正常了。
便利店该走超重的“全时模式”还是轻门店模式?
年初,在北京拥有800多家门店的全时便利店传出被收购的消息。
全时便利店曾经开得风生水起,完善的餐厅设施、合理的餐厅布局、完整的餐饮管理体系,以及足以支撑现场食物烹饪和多人用餐环境的门店面积等等,其俨然变成了一个餐厅。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说:全时便利位于北京丰台的总店,看起来既像餐厅又像咖啡厅,还像便利店,傻傻分不清楚。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