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支撑:龙湖式精运营
对新开项目,龙湖有着一系列标准,单项目的筹备期缩短到36个月,不设免租期,不提供装修补贴,开业率基本在98%以上。
或许由于上述近乎苛刻的标准,总体来看,开业初期的龙湖天街,零售品牌亮点不够突出。
以9月开业的苏州狮山天街为例,餐饮品牌即使放眼长三角亦可算高配,鹅夫人、Outback等客单价动辄两百多元,但零售却多是国内一二线快时尚品牌,鲜见国际品牌。
狮山天街副总经理蒋成龙将这种做法总结为以时间换空间。
狮山天街的餐饮突破了苏州的天花板,某个菜系做到极致是可以辐射全苏州的,但零售品牌向上突破的难度比餐饮大,极致零售品牌的客群不如餐饮广泛,所以零售突破会以大众系列往前走,先在化妆品类上突破,然后跟上一波服饰,通过这个途径在两三年内把零售的层次提上去。
苏州狮山项目,龙湖首次引入加拿大基金CPPIB持股49%,这意味着项目有着严格的投资回报要求。
零售发展的趋势是去杠杆。此前倍率很高,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零售价的1.8-2.5折,相当于加了5倍杠杆。快时尚品牌例如ZARA、H&M的进入把杠杆降到了3倍左右。而国内的一些快时尚品牌,又把杠杆降到了2.5倍,让利于消费者,这样的品牌在销售表现上并不比国际快时尚差,而销售表现也就意味着租金贡献。
苏州、杭州的多位天街项目人士都对龙湖天街的回报率自信满满,部分项目甚至可以做到越过培育期直接进入成长期,NPI达到6%以上。
对于刚开业的项目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数据,很多商业项目至少在开业前三年都无法实现正现金流。
此时,体系的价值便凸显出来。
龙湖的商业和住宅是一个整体,财务支撑能力强,商业的折旧等成本算总账,这是保证龙湖商业回报率的重要原因。世茂房地产的一位商业高管就对这种算法艳羡不已。
此外,在大地产体系里有良好的技术和工程保障,秉持着与住宅一贯的精细化管理,龙湖新开项目能够保持高达98%的开业率,这在行业内也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存在。
新场子老感觉,这是杭州龙湖商业双天街总经理张建华对新开业项目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有店铺的装修、进场、开业的管控动作都要做到非常细致。
比如影院的IMAX屏幕要从国外引进,商业团队需要跟进进度,下单没有?是陆运、航运还是海运?到海关了吗?被进度追赶的商家并非没有意见,但张建华的理由显然更充分,杭州滨江天街项目周边客群多为新家庭,准备怀孕或者孩子很小,如果做不到装修进度前置,为开荒保洁散味和开业前演练留足时间,这些客人都会流失,这是商铺和购物中心共同的损失。
如果说单项目定位体现的是个性,那么个性背后必须有这样的体系保驾护航,整个商业板块才可能在规模和效益上有所成就。
搭建属于龙湖的资产管理体系正是李楠入职三年来的重要工作内容,包括开发进度和成本管控、商场的运营数据,开业后的收益和目标等等。
履新龙湖商业总经理前,李楠任职凯德集团华中区总经理,是当时凯德集团唯一的中国籍高管,也是唯一一位女性高管,在新加坡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项目操盘和资本运作经验。凯德集团有着业内公认的堪称优秀的资产管理系统。
今天回看龙湖商业,几乎是一个苦心孤诣的故事,每年以销售回款的10%为上限用于商业地产发展,该笔资金安排以及商业的重资产沉淀,是否成为龙湖拖累并影响其规模扩张,这种质疑伴随了龙湖多年,中间没少过痛苦迷茫。
号称每平方米都能挤出来钱来的重庆北城天街亦曾因定位问题潦倒,第一个项目开业7年后才首次将商业项目开出了大本营重庆。2011年龙湖将增持商业纳入发展战略,商业与住宅、物业并列为三大业务板块;2014年,龙湖正式发布“天街”系购物中心品牌。
近几年,随着体系的成熟,龙湖商业的速度、效益以及行业声誉逐渐展露第一梯队的模样,团队里来自凯德、华润、印力、星河、茂业、万科的操盘者也慢慢体现出龙湖商业团队的气质。
现在李楠的工作重心在龙湖商业的未来战略上,是否轻资产?是否REITs?是否并购?如何运营提效?从26个项目到40个甚至更多项目时,人才梯队如何搭建?这些问题都等待着她和团队给出答案。
来源:经济观察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龙湖商业闯荡长三角 全国化布局初显
龙湖商业苏州首个商业项目狮山天街正式开业
专访郜琰豫:解读天街现象背后的龙湖商业逻辑
龙湖商业网格化布局提速 三年内开业商场增至40座
龙湖商业首进上海 如何破解多元客群难题?
搜索更多: 龙湖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