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满满的立体雕塑,为街区中嬉戏的孩子打造了别开生面的童话空间;社区里的“一米菜园”,让城里娃也能观察蔬菜生长、体验劳动与收获……近年来,许多城市探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个个儿童友好的幸福场景绽放于街角社区,传递着城市的温暖与柔情。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关彦斌认为“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十分有必要的事。”
如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呢?对此,关彦斌认为“需要引入‘1米高度’视角,打开的是立足儿童的思考维度。”
中国是一个儿童人口大国,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儿童视角不可或缺。然而,当前不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仍然普遍存在“代娃作主”的成人视角,缺乏对儿童特征的充分考虑。比如,人车不分流、自行车道被挤占,儿童在户外独自活动存在风险;“第三卫生间”缺乏,带幼儿“方便”往往成为难题;公用阶梯、公共设施等设计高度过高,儿童遭遇“尺寸不符”的尴尬……缺乏“1米高度”视角的设计支持,儿童难免在公共空间中“磕碰跌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城市治理者俯下身子,重新从“1米高度”来谋划与推进城市建设。

正如关彦斌所说:坚持“1米高度”视角,才能推进成长空间儿童友好化;坚持“1米高度”视角,才能推进发展环境儿童友好化。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对于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