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坚持“三不原则”:牛肉不隔夜、浇头不预制、面条不提前烫。服务员端上桌时,浇油还在“冒烟”。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除了品牌信仰外,也是顾客愿意消费、复购的主因。
另外,强化“看得见的新鲜”也很重要。
例如潮汕牛肉火锅店,现场鲜切黄牛,顾客亲眼所见,信任感拉满;费大厨透明厨房,厨师现场切黑土猪肉;海底捞鲩鱼主题店,大厅设活鱼池,现点现捞,从源头建立食材信任......这些“可视化”的操作,不仅是营销,更是价值传递,让顾客为“看得见的品质”买单,而不是为了“便宜几块钱”妥协。
2. 用差异化的招牌菜建立品牌护城河、提升经营效率。
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指出,99%的顾客进店,其实都是冲着一道“非你不可”的招牌菜而来。这道菜,不只是菜单上的一个选项,更是顾客选择你的理由,是品牌在食客心智中扎根的锚点。
试想,当一个人突然想吃酸菜鱼时,脑海中是否会立刻浮现出“哪家最地道”的想法?当朋友聚会想吃辣椒炒肉,是否总有一家店被反复提起?这些被“点名”的餐厅,都拥有一道深入人心的招牌菜。它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记忆符号,一种情感连接。
因此,餐厅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招牌菜的竞争。唯有打磨出让人“想吃就找你”的核心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长久的生命力。
另外,从经营角度层面看,一家餐厅有没有一道真正拿得出手的招牌菜,背后其实是一整套运营效率和用户心智的较量。
“在就餐高峰时期,如果同时来了10桌客人,如果每桌客人点的菜品都不相同,80%以上的菜品都不重复,那后厨会是什么状态?”余奕宏表示,在这样的场景下,后厨备料、切配的人手要更多,烹饪的时间要更长,一旦后厨力量跟不上,上菜慢了,火候差了,出品的口味就会变得不稳定,一道菜出问题,整桌的体验都会打折扣。久而久之,顾客满意度自然难以保障。
而一道招牌菜,事实上不仅给了一个顾客选择餐厅的锚点,还能提升后厨的出餐效率,点餐率高了,后厨备料更高效,出餐更稳定,翻台率也提升了。顾客吃得满意,自然愿意分享,让更多的顾客为了你的招牌菜而来,堂食生意就会越来越稳定。
3. 重构定价逻辑,用“价值感”对抗“低价战”,让顾客为体验买单。
外卖补贴战的后果,是用价格战摧毁用户对价值认知。消费者习惯了“9.9元吃烤鸡”“6.9元两荤一素一汤的快餐”,对餐厅的常规定价产生抵触。
但堂食的定价,不能陷入“比谁更便宜”的陷阱。正确的策略是:跳出价格维度,转向价值维度。
如何重构定价?
要让顾客感知到“值这个价”。
以一道辣椒炒肉为例,这道家常菜的外卖定价往往是30元以内,超过30元顾客就会觉得贵了。而费大厨却能以68元的定价,一年就能卖出500万份。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23年费大厨光是卖辣椒炒肉,总收入就突破10亿元。差距从何而来?
答案在于“价值感”的构建。费大厨在保障食材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大厨现场爆炒”“明档现切、肉眼可见的新鲜”等一系列可视化、可感知的细节,将一道家常菜升华为有技艺、有品质的用餐体验。
这时,价格已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品质承诺的体现。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专业、感受得到的价值买单。
4.创造一个让顾客慢下来的机会。
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公司创始人小马宋指出,做好线下门店生意有一个核心原则:吸引顾客在路过时放慢脚步,最好能驻足停留。
“只要人停下来,交易就有可能发生。”小马宋如是说道。
他以一些主打家庭客群的门店举例说明,在装修时统一在门口设置木马或摇摇车。孩子们被吸引过来玩耍,家长自然也会随之停留,进店消费的概率大大提升。
事实上,促使顾客放慢脚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如店员喊麦、唱歌跳舞、派发气球、人偶巡游、表演等,本质上都是通过制造视觉或听觉的吸引力,引发顾客好奇,从而停下脚步,为转化创造机会。
此外,场景也是吸引顾客进店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消费者进一家餐厅,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吃得开心,追求愉悦的消费体验。
这就意味着,除了餐盘里的食品,做好服务、体验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渠道。对于不少餐厅来说,场景即体验,在产品相对同质化的市场背景下,一家坐得舒服或者能带来新奇体验的餐厅,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显然更高。近几年从露营风到山野风的走红,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结语
当补贴退潮,餐饮人必须重新算清一笔账:堂食才是覆盖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实现稳定盈利的核心场景。
外卖作为堂食的补充,能带来增量,但难以支撑整体利润。真正的出路,在于发挥堂食优势,通过招牌产品、现场体验和价值定价,重建顾客到店的理由,提升坪效。
守住堂食,不是抗拒变化,而是抓住餐饮经营的基本盘,用可感知的品质,换来可持续的收入。这才是餐厅长久活下去的关键。
来源:红餐网 周沫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