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时颜联合创始人叶睿看来,平替更多的是营销宣传上,毕竟很多品牌走进市场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初创品牌在进入市场时候,会以平替宣传产品。“就像一些彩妆品牌在宣传时候,会声称和某某大牌用的是一样的材料,但是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产品还是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
而且单以产品论平替,是没有意义的。平替的成分也会因为添加的比例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添加了20%和5%的某种成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对来说,不同浓度成分的产品,价格自然也会有差异。很多“平替”产品在浓度上比大牌低,所以价格相对较低。
具体到品牌方面,几乎是不可能发生平替的,毕竟品牌含有众多的产品线,如果以国货产品的高端价位去对比进口品的大众产品,而得出平替的观点,显然是不合理的。
有新锐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功效型护肤赛道,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效果,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一些品牌成长起来,而一些品牌则慢慢失去市场。他举例子说,比如某外资品牌,虽然在中国主攻功效型护肤市场,但是从其引入的产品来看,在国际市场上只能算是大众化的美妆品牌,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自然是懂的货比三家的。
“一些外资功效护肤品牌是做全球市场生意的,引入中国市场的是一些基础线的产品,中高端价格带的产品,并未引入中国市场,这也使得在价格上,一些国货品牌看上去好像比外资贵,单产品线和整个品牌的对比,显然是不合理的。国货品牌卖低价,别人就说你只能是外资的平替产品,当你卖高价时,又开始质疑为什么比外资的价格贵。国货品牌就是在这样的舆论中,被迫成长为市场的最强者”。
上述人士认为,国货不该被打上平替的标签,对于国货而言,平替只会让品牌走向消亡,没有哪个品牌,自出生开始就该是其他品牌的“替代”。同时,当国货成为引领市场主流地位时,外资品牌也不该无故质疑其价格体系,盘外招只会扰乱市场秩序,并不能成为品牌长红的法宝。
03
赛道乱象不止
功效型护肤市场前景如何?
对比全球发达化妆品市场,我国功效型护肤品的市场渗透率低于全球平均(13%),远低于巴西、美国、法国,但高于亚洲的日本、韩国。未来,需求驱动和国产品牌在产品、渠道等方面优势下,功效型护肤市场发展潜力大。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消费市场,功效型护肤品势头正猛,但乱象和危机也开始走上明面。虚假宣传一度成为行业乱象,连国际大牌都不能免俗。比如雅诗兰黛旗下,倩碧的“4weeks改善痘印”“12weeks提升肌肤自愈力”和悦木之源的“促进伤口好转”“去皱纹”因无法提供功效证明,被处以40万元罚款。
有媒体发现,连一些宣称“医研共创”的品牌的配方,都会与市面上其他同类型产品配方“撞车”,其他小品牌的情况可想而知。而这种模式的利益也是诱人的,比如某品牌的成品供货价50毫升面霜约18-25元,进入市场的公开定价达到300元左右,相差达到11到45倍。
敷尔佳公司,每年坐拥十几个亿的营收,却只有2个研发人员,从2018到2020年,研发费用合起来不过200万出头,2020年度的销售费用就超过了2.6亿。以上种种诟病,无不给这个蓬发的赛道,蒙上了不确定的因素。
功效型护肤品成为下一个国货崛起的希望,一个千亿市场呼之欲出。国货品牌和外资品牌间的攻守之势,已然发生了改变。对于欲长足发力此赛道的新锐国货品牌,既然已经跑在了前面,就应该守住自己的阵地和战场,持续做出好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功效护肤解决方案。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张钊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