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梁文
预制菜,仍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预制菜进校园”事件持续发酵,一些品牌由于食材中涉及冻品,也卷入了争议中。
近日,就有网友发帖质疑袁记云饺的饺子皮和肉馅使用预制菜,而后袁记云饺回应称,其采用中央厨房配送制度,运输肉馅的工艺和渠道与超市冷鲜肉一致,猪肉解冻后进行统一调配的馅料会分发至各个门店,该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预制菜分类的讨论。
从网络评价可以看出,不少人对预制菜的认知十分模糊,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误解,将其等同于加热即食的成品菜。该事件相关帖子下此类评论并不少见:“预制菜不应该是那种倒在盘子里加热食用的炒菜类食物吗?”“难道不是那种从袋子里倒出来的红烧肉之类的才叫预制菜吗?”“我认知里面的预制菜就是只需要热一下就能吃的”……
此事件也引发了很多餐饮人士的担忧。在舆论裹挟下,这场风波的波及面越来越广,除了预制菜生产企业,也让很多原料端的冷冻品厂家、半成品食材供应商受到冲击。
通过这场风波,我们也得以窥见消费市场对预制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预制菜洞察发现,食安是最受关注和争议的点,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预制菜,消费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消费者深陷“保质期焦虑”,
鲜食预制菜、自制预制菜走向台前
在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诸多质疑中,保质期可能是预制菜走入家庭消费的最大阻力。不少人认为,预制菜的保质期长达12个月甚至更久,背后少不了“科技与狠活”。
在这种顾虑下,一些消费者或购买冷藏短保预制菜,又或是自制预制菜。
预制菜洞察注意到,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不少人分享自制预制菜的帖子。通常会一次性做好一周的饭菜,将其分装冷冻,“累一次轻松七天”。从菜品来看,主要是烧排骨、卤牛肉、炖牛腩、咖喱鸡肉等较费时、工序多的硬菜。
这一现象的背后也有着现实的原因。毕竟,预制菜是一个“有需求更有痛点”的行业。自制预制菜一方面可以控制各种调味料的使用,不需要为了保存加入添加剂;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平时上班快速用餐的需求。
当然,考虑到部分食材可能会因为温度、时间的变化,导致变味变质,自制预制菜也存在一定风险,但这也给预制菜企业带来新的思考——如何谨慎合理使用添加剂、推动原料的清洁、升级储存保鲜技术、做好食安保障,是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目前,钱大妈、盒马、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多家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冷藏短保的鲜食预制菜。以叮咚买菜为例,其就针对当季食材,推出鲜食预制菜产品,比如此前叮咚王牌菜系列中的腌笃鲜、雪菜笋丝、马兰头香干、葱油蚕豆等。
半成品菜接受度高于成品菜
预制菜并非料理包,也并非全是熟制品,也包括生制的半成品,其范畴很广。
依照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即配菜指的是粗加工处理后的蔬菜、肉类净菜,如鱼片、虾滑等食材;即烹菜需要经过烹饪后方可食用,如半成品小酥肉、需入锅加工的家常菜;简单加热后就能食用的是即热菜,如冷冻面点;即食菜则是八宝粥、罐头等打开包装就能吃的产品。
“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就在9月12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预制菜概念太大太广,很多人认为预制菜是料理包,而料理包不是公司生产的范围,公司主要生产半成品菜,基本都是生食。
由于加工程度、加工方式的不同,不同类型预制菜的调味程度、添加剂使用情况、烹饪方式也不同。而从C端消费市场来看,加工程度较深的成品菜肴的接受度不如加工程度更低的半成品。
△图片来源:《饿了么:中国预制菜数字消费报告2023》
阿里本地生活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不同类目的预制菜中,冷冻火锅食材的增速居于首位,其次则是方便速食。另外,占比排前的类目则为方便速食品、冷冻火锅食材、冷冻面点等,而这几个类目的top3单品也多为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多。
其中,在冷冻火锅食材类目,热销单品为肉片肉卷、火锅丸类、火锅饺、肠;在方便速食类目,热销品有火腿肠、速食肠,酱莱、下饭莱,卤蛋、喜蛋;在半成品、烧烤食材类目上,热销品为调味禽肉类,调味水产类、小龙虾,调味牛羊肉类。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