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Insight了解到,由于RFID的运营成本较高,目前从业者大部分认为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也没有太多的人去做新的尝试。而视觉解决方案方面,5G时代的到来能提高识别能力和传输速度,或许会带来新的机遇。
简24曾经尝试模仿亚马逊自营一百平无人便利店,但以目前的视觉识别技术,不能把每一个人都跟得很准确,在店内面积、人流量越大的情况下,商品可识别的准确率也越低。探索失败后,林捷提到,应该先从小店开始探索,识别率会比较高。

简24的无人小店,受访者供图
2019年3月,林捷决定转型,不再开无人便利店,而为B端输出智能货柜以及零售技术。转型后,视觉识别技术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攻克的难题。简24还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的应用场景。
比如,简24在服务传统便利店开无人店的时候,会选择熟人场景的小店,以减少盗损率和识别准确率错误。
尽管目前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但林捷明显感觉到,相比于以往,现在愿意尝试的人更多了。
“通过疫情,大家意识到,无人零售会变成线下零售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并不一定需要无人零售的渠道走80%的货,但是哪怕只能做10%也要做。行业应该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动不动说‘颠覆’。”林捷提到,大部分客户会把它当成一个保险项目,以免未来再发生同样的事。
在提高技术的路上,幸存者们又有了一段喘息的时间。
3 无人零售的价值在哪里?
在无人零售跌宕起伏的这几年里,消费者群体中出现的质疑声不少:
部分无人便利店选购的东西太少了,空调和冰箱24小时打开,人流很少,迟早要黄。
我不关心你是有人还是无人,关键是商品够划算么?
无人化以后服务缺位,方便了商家、麻烦了自己,然而价格并没有下降......
从业者如今也不得不承认,无人零售最先改变的不是人们的生活,而是零售行业的成本结构。
林小龙跟在传统便利店行业从业多年的同行交流时曾经提问,做零售最难的是什么?90%的人给出的回复都是“招人”。便利店所需要的服务性人才需要常年做重复性的工作,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并且成本与日俱增。
无人零售诞生的最初,是成本问题倒逼行业提效降本。
简24有一个做2B供应链的客户,如今开了将近10家无人便利店。店里没有一个店员,只有一个司机在送完食堂、医院等地之后,顺路为这10家店补货,以及一个简24安排的兼职客服,在偶尔识别错误时人工介入修改。

简24的合作项目,受访者供图
他在研究过亚马逊无人店的模式之后,对其商业模式做了猜测:假设亚马逊开了传统100家便利店,按照一天营业16个小时、两班员工轮流,每个班以全家的标配安排四个员工上班,一百个点位需要800个人;若以亚马逊的技术开无人店,每班可能只需两个人理货,再加上40个客服处理问题,所管理的员工只需440个人。
而这40个客服可以在其他人力成本低的国家集中管理、培训,管理难度会比分布在100个店里的800个员工培训成本低很多。
“这是无人零售的第二步,通过集中式的管理,改变原来零售里分布式劳动力不均衡、不充足的现状,用最集约化的方式去处理自动化技术产生的bug,并且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尽可能降低人工干预的比例。这是我认为无人零售往后走的大方向。”林捷说,目前,简24还处于第一步,即帮助传统便利店覆盖人流密集程度稍弱、或者成本较高的地方。
理工科背景的F5未来商店团队,也逐步用自动化和数字化代替人的决策,除了门店内的机器升级之外,对总仓也做了数字化改造,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天气、历史销售自动计算每个门店配送商品和数量,并进行自动分拣。
F5未来商店的竞争对手就是同一条街上的便利店。
对于便利店业态而言,800米范围之内的人是最稳定的客流,而非被高科技噱头吸引而来的猎奇者。F5曾在某日系便利店附近尝试开店,得到的反馈大多数不是“门店酷炫、有未来感”,而是“产品好吃”。
对于自营的F5未来商店来说,无人零售最核心的是先突破单店盈利,再进行区域性模型的验证。在林小龙的预想里,F5的密度的理想状态是像香港的便利店一样,一栋楼下有两家,马路对面还有一家。
“某日系便利店日均营收6000多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状态,我们1500元就可实现盈亏平衡,理论上密度要达到它的4倍。形成小颗粒的零售网络,对人流进行截流,不需要每个店都做到很高营收。”林小龙说。今年,F5未来商店将会进行高密度覆盖实验。
除了目前还在摸索阶段的无人零售,传统商超也在通过技术进行智慧化、数字化升级,例如在收银区设置人工通道、自主结算、扫码购等多种结算方式,以及更新作业工具,实现数据化管理库存等,通过更新软件、硬件等方式提高效率、解放人力。
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无人零售,从业者都越来越深刻意识到,“无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减少人工、降低成本的手段,“零售”依旧是不变的本质。
目前来看,疫情带来了一波关注,不少餐饮品牌、零售商开始布局无人销售渠道。上一波泡沫破碎中的幸存者,也许会迎来新的资本支持,也许会迎来更多零售巨头和便利店巨头在这方面的新布局。
对于这波疫情带来的机遇,接受连线Insight采访的玩家们表示,这次疫情推进了人们对无人零售的了解,也有更多商家愿意尝试无人货架,在TO B和TO C两端都会带来机会,但不会像上一轮风口期一样出现“爆发”的现象。
2020年,盈利依然是横在幸存者面前的一道坎。林小龙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0年,如果无人便利行业都没有玩家能跑出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大家就都挂了。”
而如今,他的态度既不消极,也不过分乐观。他告诉连线Insight:短期内的需求会增加,但长期来看,影响并不那么大,归根结底要看所提供的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 作者:关渡)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无人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