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8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无人店的最佳答案是“便利蜂”?
中国有约14亿人口,由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崛起等原因,凭借IT等最新技术,在零售店铺的发展方面领先世界。再加上“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国民性,从两三年前开始,新一代店铺在中国不断亮相,代表性例子就是一度很受欢迎的“无人店铺”。
今年7月中旬,在北京市内一座高层大楼的地下1层,记者走访了京东约一年前开设的无人便利店“X”。店内摆放着1台无人收银机,但店铺里同时还坐着一名年轻男性店员。
“X”当初采用摄像头的面部识别系统确认顾客进店。但店员表示“6月前后店铺改变了运营方法”。这或许是由于利用面部识别系统很麻烦,进店人数增长乏力。不再使用面部识别系统之后,这家店每天的顾客达到400到500人,翻了一番。
美国亚马逊2018年1月开设无人店铺“Amazon Go”的1号店。在日本,JR东日本等也推出了类似的试验店。作为缓解人工费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手段之一,无人店铺因预期先行而受到关注。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主任顾问刘芳指出,在中国从2017年前后,以“无人”为关键词的业态开始增加。
但无人店要实现普及面临的课题也很多。首先是成本。面部识别系统和感知商品的传感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此外,改变依赖人力摆货等也是课题。由于可能出现小偷和混入异物等,需要采用高精度的IT系统,但系统的误报很多,仍处在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现阶段被评价为“最佳答案”的是新兴便利店“便利蜂”。其优势是,标准大小的店铺基本上只需1名员工。高效运营的秘密在于彻底利用IT技术,该公司近3成员工是负责系统开发等的技术员。
在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方面,中国也走在日本零售业的前头。例如使用电子价签,将部分商品标签变为红色。在保鲜期临近时,为防止滞销而显示降价信息。
无人店铺在中国一度备受赞誉,但如今已经暂歇。刘芳针对目前的零售店表示,虽然无人收银取得一定效果,但高效运营店铺和活用客户数据等仍处在不断摸索的状态。日本零售企业永旺华东公司社长山下悟表示,“在中国,挑战新事物时即使遭遇失败也被允许的习惯正在扎根”。
来源:环球网 作者原欣宏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无人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