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新零售频道 >> 正文
亚马逊中国停售纸书 回忆电商的图书往事

  今日起,亚马逊中国将彻底停止纸质书出售。

  此前亚马逊公告称,7月1日起,亚马逊中国停止自营纸质书的销售,7月18日,亚马逊还将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再无法在亚马逊中国购买到纸质书籍。

  在亚马逊上买书曾是一代人的回忆,很多人的第一次网络购物就是从图书开始的,当年,图书曾是电商的获客“利器”。

  中国的初代电商曾围绕图书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较量,不过随着技术的变迁,那样的“图书大战”成为历史,纸质书也在时代的变化中逐步退出战场。

  当年的“图书大战”如同早期电商时代的青春往事。

  亚马逊开启线上图书销售之路

  停止在中国出售纸书的亚马逊曾发家于线上图书销售。

  1994年,贝佐斯创立亚马逊,创业之初,贝佐斯首先想到的是以网络销售图书为切入点。谈起这次创业,在2010年普林斯顿的一次演讲中,贝索斯说道:“当时我发现网络的使用量在以每年23倍的速度增长。我从未见过有哪个行业增长如此迅猛,于是我就想到建立一个网络书店,在那里人们可以选择上千万种书籍,这在现实世界里可能不会存在。我对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据估计,1994年时,美国图书市场的规模约为19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在图书上的支出有79美元。同时,这一市场尚未形成垄断格局。当时美国的两大连锁书店巴诺和博德斯的市场份额总共也不过25%,其余的市场份额则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小书店手中,这一背景无疑对亚马逊相当有利。

  除了巨大的市场,图书还有诸多优势:图书是标准化的,不同书店买到的书是一样的,顾客不必过于担心商品质量问题。图书体积较小,可以通过美国邮政或UPS寄送给顾客。此外图书单价较低,和线下书店竞争时,网上书店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由此看来,图书、音乐CD、DVD等商品的确最适合早期的互联网电商销售。

  最初,亚马逊的网上图书销售主要通过邮件接收订单。根据订单向图书批发商进货,然后再通过邮政系统将书寄给读者。由于网络不受地域限制,亚马逊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

  相比于邮件,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站上完成整个交易,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偏好,亚马逊网站于1995年7月正式上线。这一举措取得了成功,上线一周后,网站的日成交量就达到了12000美元,第二周则进一步达到了15000美元。

  随着亚马逊图书品类上价格的优势、邮寄的及时性以及围绕着图书品类做了一系列的兼并收购,使得其图书业务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其自身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营收从1995年的51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27.62亿美元(其中亚马逊图书销售额与线下图书销售额的比约11%)。

  亚马逊的成功也带动了一批中国“小弟”,淘宝、卓越、当当等电商平台在中国纷纷出现。其中,当当最像亚马逊,被称为“中国亚马逊”。

  1999年,李国庆和俞渝夫妇有了“把亚马逊搬进中国”的想法,于是创立了当当网。当当网也是以图书起家,创立第二年,当当网就吸引了众多投资大佬的青睐,一举拿下软银、IDG等6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2003年到2004年,当当在一片荒蛮的电商市场,快速崛起,销售额保持连年翻番。这时卓越还不成气候,淘宝刚刚问世。2004年,当当实际销售额占据了网上图书零售额的40%,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

  亚马逊和当当在中国相遇

  当当的成功让亚马逊开始关注中国市场。2004年,亚马逊进入中国,原本打算收购当时具有“中国亚马逊”之称的当当,但未能成功。

  当时亚马逊和当当谈判,希望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的股份,但李国庆夫妇的底线是出让20%-25%的股权,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合作。

  随后亚马逊与卓越网接触,于当年8月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卓越网由金山软件有限公司投资组建,主营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流行时尚文化产品。

  收购卓越后,亚马逊开始在中国复制美国的经验。先是花了三年时间将卓越网的后台系统更换为亚马逊的系统,又花了三年把网站改版成Amazon风。直到收购完成七年后,2011年,卓越亚马逊才更名“亚马逊中国”。

  尽管背靠多重优势,不过亚马逊在与当当的竞争中却始终处于下风,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亚马逊在中国始终不够本土化,亚马逊总部未能给予中国充分授权,很多决策需要经过总部的层层审批。中国区总裁王汉华仅有销售方面的权限,中国市场的物流和运营事项需要由亚马逊总部决定,王汉华甚至不能决定更改市场营销预算和产品包装。

  2008年,王汉华和团队以很好的价格拿到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包销资格,但亚马逊总部认为该产品不需要那么多库存,最终取消了该合作,以至于当该产品大卖时,亚马逊甚至还需要从当当网采购。

  同时,亚马逊在管理上太依赖技术,忽略了人的作用。亚马逊拥有先进数据系统,这一系统给亚马逊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亚马逊不断强化系统的运行逻辑,严格按照系统规定来执行工作,反而使管理僵化了。

  一位业内人士曾详细讲述过亚马逊中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假如一本重点书出现销售上涨的情况,按照当时的比例,当当一天卖200本,亚马逊一天能卖100本。在这种情况下,当当的逻辑是保证备货量,直接向出版社要一万本,同时向出版社提出让5个点发货的要求,一般出版社对此都能接受。亚马逊的逻辑则是严格按照系统规定,只要三周的备货,并且要求出版社保证三周以后亚马逊补货时必须继续提供足够的货(三周的量)。

  出版社出货要考虑印制周期以及其他渠道的补货量,库存情况,亚马逊每次只进三周的备货量,给出版社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由于亚马逊死磕备货三周的系统要求,导致很多出版社无法完成它的要求,经常出现重点书补不到货的情况,给实际销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亚马逊坚持三周备货,其实是系统为了降低库存和退货风险而得出的数据,但实际操作中,这样虽然降低了库存的风险,却带来了断货的风险。这个问题虽然很多出版社反映,但亚马逊选择更相信系统而不是现实。

  因此,亚马逊中国在图书市场与当当的竞争中,始终未能站得上风。

  京东入局 “图书大战”

  2010年12月,当当赴美上市,迎来巅峰。上市当天,当当网开盘价为24.5美元,较发行价16美元上涨53%,股价最高达30.08美元,市值超过23亿美元。上市当日市盈率超过100倍,创下当时在美上市公司市盈率最高水平。

  在当当最高光的时刻,京东突然出现。在艾瑞咨询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京东商城稳坐着B2C市场的头把交椅,卓越亚马逊(亚马逊中国)位居第二,当当其次。当当上市的消息,让京东产生了箭在弦上的紧迫感。靠着卖3C产品发家的京东,也闯入图书市场,而且来势汹汹。

  此外,图书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且吸引来的用户质量较高,购买图书的人往往也是3C类产品的主要客户。2010年正是京东大规模扩张的成长期,为了迅速吸引用户并导流至其他产品,京东开始全力进入图书领域。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图书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