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整整5个小时里仅接待了一小撮顾客后,山姆•高和开始担心自己管理的体育用品店面LIV ACTIV。随着零售店不断逃离新加坡最为繁华的乌节路,LIV ACTIV最终也难免成为滚滚大潮中的一员。
新加坡曾经是商家的天堂。过去5年,投资者将高达1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零售业。而今,随着经济的疲弱和游客消费的下降,零售行业开始衰退。在过去5年中,商业地产的总空间增加了10%,但空置率却从5%提高到了7.3%。在行业分析师们看来,这一数据还会继续上升。
“你一走进这个商场就会看到空置的店面。”44岁的高和表示,上个月他刚刚放弃了1/4的店面空间,用来降低成本。沿街而去,玩手机游戏的收银员随处可见,一些商家已经在购物中心安静的走廊里开设了迷你高尔夫球场。在一座购物中心,5楼的16个店面空间中有13个找不到租客。在人流不如乌节路密集的地区,找到商户的承租者更是老大难。在新加坡西部的城郊地区,开张营业的地下购物中心中超过2/3都处于空置的状态下。
海外金主不再
此前所有的乐观预测——国内经济可以维持稳定、这个城市国家550万人口的需求不会衰退、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产阶级游客的购买力将继续为新加坡的零售提供动力——如今都事与愿违,对新加坡而言,这绝不是小事一桩。批发和零售贸易与制造业是该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批发和零售贸易也是雇佣员工最多的行业。
全球经济的踯躅前行,让新加坡人开始勒紧腰带。而新加坡最大的金主之一——中国游客,随着放缓的国内经济和空前的反腐力度,也降低了对奢侈品的兴趣。在经济高奏凯歌的那几年,新加坡曾是中国“土豪”们的蜂拥之地。
近年来,中国国内新建了许多奢侈品商场,甚至在本土的热门旅游景点设立了免税店用以刺激消费和国内的旅游业。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居民在国内也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同类商品。比如一个Coach的包,新加坡的价格已经是东南亚邻国的两倍。CBRE的数据显示,曼谷和雅加达5年内零售空间增加了20%-25%,但闲置空间也随之下降。
“过去,许多富有的中国人习惯于在奢侈品上砸钱,但如今时过境迁,而且地区内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商业地产服务公司Cushman & Wakefield研究总监Christine Li表示。对于新加坡,“我对这里的零售业感到悲观。” 共2页 [1] [2] 下一页 “购物天堂”新加坡零售业风光不再 中国企业在美收购商业地产掀高潮 仅次加拿大新加坡 Uber在新加坡推出送餐服务UberEats H&M准备在新加坡增加化妆品销售 英媒:新加坡取代香港 成内地游客购买奢侈品热门地 搜索更多: 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