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好时机
“这批书店的出现也是赶上了好时机。读者看了几年电子阅读后愿意重新转向纸质阅读,书店也变得善于迎合读者。”负责积极引入衡山·和集的衡山坊招商负责人姚辉说。他也喜欢逛书店,尤其关注建筑、设计类书籍。
上海市商业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商场或者商圈主动要求书店进入的背后,首要目的是聚集人气。网购时代,实体商业同样面临生存危机。
“东方商厦在徐家汇、五角场都有门店,商品也都差不多,顾客不会特意来淮海路逛东方商厦。”后来痛下决心,将商场品牌全部更新,着力引入了包含书店的无印良品的东方商厦淮海路店负责人就这样表示。
有监测数据显示,一家优质书店的顾客驻足时间是30分钟,这无疑可以聚齐大量的人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曾在被誉为上海35年来最强冷空气的那一日,分别造访了西西弗和衡山·和集书店。与傍晚街头的门可罗雀相比,两家书店内甚至显得热闹拥挤。光是晚餐时间,西西弗书店里就依然还有超过70位读者在选书、看书。
此外,齐晓斋还说,传统商业时代不同业态的划分很明显。随着商场的新一轮升级转型,精品书店被引入后,以往说起来姿态较为清高的文化和商业会更加紧密地融合。商场经营思路也在转变,从热衷引入租金高的门店,到普遍重视购物体验还有文化内涵,并对商场整个业态重新布局,试图找到文化与商业在同一空间里的共存点。
以衡山·和集所在的徐家汇商业圈为例,徐汇区商委相关负责人就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1993年建成时所有商业都是百货商场为主。23年来先后经历了徐家汇综合知识文化商务区、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等定位的不断调整,不少商场升级改造为大型购物中心,“其实就是从纯商业到商务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
“可以说,每个开发商选择书店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效果都不错。”姚辉透露,衡山坊曾经在该引入奢侈零售品牌还是书店之间摇摆,“书是最高档的。”他说,几年前就有开发商在商场内引入艺术馆、办艺术展,给商业地产注入文化元素,也取得过一些不错的效应。现在借着新型书店起来后,今后对商业地产的文化消费可能会越来越重视,也更愿意接纳文化地产这一模式。这些“好运”的新书店,都得到商场减租甚至免租的支持,有效缓解了书店的经营压力。
2013年开始,财政部还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减少了实体书店的税收负担。种种迹象表明,一个属于书店的新时代在快速到来。除了明确有扩张计划的西西弗,未来三到五年,来自成都的言几又书店还打算在上海再开设十家以上分店。
没灵魂的书店会死
“小型书店或独立书店是大众书店的补充。它以专业性和品位选择立身,能否保持各自的特性是其备受挑战的。”令狐磊告诉记者。
除了独具特色的杂志和电影类书籍,衡山·和集书店中文学作品的选书眼光也堪称一流。有匈牙利大师拉兹洛·克拉斯纳霍卡伊的《撒旦探戈》等三本主要著作、博尔赫斯的英语文学讲稿,还有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家大卫·马克森、布克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等人的作品。而静安嘉里中心的现代书店,在立足于书的坚持方面更为决绝,除了少数创意产品,书店甚至并不提供咖啡等服务。
令狐磊去过全世界很多著名书店和创意设计店。他认为,但凡经典新型书店的生存,都是需要“编辑”的,整座书店系统,有如一座需要编辑力来搭建的神殿。他甚至预言,在2020年前,大部分没有灵魂的书店都会消失,剩下的是有品质的能代表一座城市精神风骨的书店。
“和集希望做的是关于人与书的关系,它不只是书店业本身。相对于书店运营得怎样,更关心的是怎样进行文化消费,怎么度过我们在一座城市里的时间,是让它更美好,还是就此放任自流。”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样的期许是否有些理想化?曾撰写《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的作者雅倩,就提醒尚处于和商场蜜月期的书店需保持某种警惕。据她观察,外地就出现过商场借助书店把人气得到提高后,趁着合同到期重新提高租金,最后书店只好黯然搬离。
不管怎样,对令狐磊来说,在长达一年的现场筹备,并在这幢1940年代就建起的小洋房里实现了毛继鸿办杂志博物馆,过程本身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小楼里待久了,留着一头文艺青年式长发的他,甚至还不自觉地肩负起某种责任。这也是徐汇区政府希望借此重振衡山路的企图,这条小马路从90年代起就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近年来却明显沉寂。
“但愿徐家汇商圈、衡山路的复兴,从漫步和集书店开始。”令狐磊说。书店的隔壁,国际妇幼保健院里每天都有新的啼哭响起。书店和城市,生生不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彭晓玲 共2页 上一页 [1] [2] “买手制”的西西弗书店 电商欲借实体书店拉动线上销售 亚马逊不只是开线下书店 还计划开实体零售店 除了看书 书店还有哪些功能 亚马逊实体书店凭什么成为书店超级竞争对手 搜索更多: 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