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趋势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趋势 >> 行业态势 >> 正文
今年电商业难现大规模盈利
http://www.redsh.com 2013-01-29 红商网 发布稿件

  2013年还未到电商大规模实现盈利的时候,目前反而是过去一年间负面越多、经营越困难的电商喊话盈利的越多,业内并不认可,其动机主要还是在于吸引资本关注。
2013年的电商业要“变天”?

  盈利!——此前一直被认为完全和中国电商业不沾边的“电商绝缘体”在2013年一开年就已成为整个电商行业大佬们信誓旦旦的集体喊话。

  国美电器高级副总裁牟贵先最先提出2013年最快半年、最迟一年国美线上业务将实现盈利;2012年“8·15”价格战时才放言“三年内零毛利”铺货大家电的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已改口称,2013年京东商城将“休养生息”,在第四季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公开表示,2013年电商行业整体将走向理性并坦言“无盈利不电商”;当当网CEO李国庆更是确定将非3C品类作为自我造血基地以争取2013年达成季度盈利目标;凡客也提出类似的收缩开支、盈利止损目标。

  在经历价格战登峰造极的2012年之后,坐等2013年的电商业果真会迎来普遍盈利的拐点吗?对此,中国商报记者遍访电商业观察人士做出了2013的电商猜想,而普遍与大佬们的判断截然相反的是,在业内看来2013年电商业仍面临大规模盈利难的严峻现实。

  “规模论”走到电商业终点

  “要盈利”取代“要规模”成为当前各电商大佬纷纷“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背后实有着内幕各种。

  资本的冷落首当其冲。众所周知,国内电商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喝“VC的奶”长大的,以前资本对电商的疯狂追捧客观造就了坐拥大笔风投基金的电商们压根儿就没把投资的钱当钱用。“跑马圈地”,通过砸广告、大打价格战吸引流量、用户、订单做大销售额成为电商普遍的商业策略。

  但从去年以来,资本对电商的兴趣随着经济下行也进入寒冬期,多数风投VC们再也“亏不起”,少数仍对部分电商企业有投入的风投VC们也较以往更看重电商网站的行业份额及后发优势,退位于毛利润及能否盈利。

  资本不再对过去电商疯狂烧钱行为买单,电商们要生存下去当然只能依靠自身“造血”,控制成本等开源节流举措开始在各家电商企业内上演。

  供应商和合作品牌商家难再一味“流血”补贴线上渠道是电商求盈利的动机之二。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过去一年电商产业的发展定式——价格战,传统供应商和品牌商家此前以超过传统渠道的定价体系参与是重要支撑。但在企业已经获得足够的用户流量,接下来需要的是对这些用户的深度粘合和新品营销专攻。

  对于消费者而言,从年头打到年尾的价格战营销在2012年已是登峰造极,在2012年年末亦出现“审美疲劳”的迹象,2013年若卷土重来势必在流量和销售额上都难有此前的冲量效应。

  此前,除了天猫、淘宝等阿里系电商惟一的一家确定已实现盈利外,99%的电商都位列大额亏损的名单中。电商们疲于价格战,除了因巨额亏损导致资金链压力巨大、毛利收缩以外,一场价格战还需要协同供应链管理、品类管理、市场推广、物流服务等各个部门,内部沟通成本巨大。

  资金紧张的电商到了2013年寻求上市的渴求已更为迫切。以去年成功上市的唯品会2012年财报和股价的表现来看,控制成本结构,及早盈利已成为接下来电商IPO的风向标,这由此成为包括京东、凡客在内的期望上市的电商企业喊话2013要盈利的动机。

  2013年难现大规模盈利电商

  “2013年电商业最大的笑话可能是,太多的电商领导人都站出来勇敢地说自己盈利了。”电商业观察员鲁振旺如是评价。

  其实,在不考虑市场变量的情况下,对电商企业盈利的判断会变得简单和清晰,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市场随时处于有竞争者加入的变量增加中。

  一旦有巨头玩家加入其中,“零毛利”、“零元购”、“决战日”逼迫惨烈的价格拉锯就会如同2012一样愈演愈烈,就会演变成局面和力度都不再可控的价格血拼,那样想盈利的电商企业何去何从?

  而若电商都学起天猫来做POP平台,那为了争夺上游供应商优质资源逼迫供应商做出非此即彼的站队选择只会恶化,理论上电商市场也无法滋生出如此多同质化的能盈利的平台电商。

  但平台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电商企业能否打造高效的供应链,天猫等巨额平台利润是建立在其超过50%的市场份额、强大的品牌认知度以及流水线自成体系的商业操作上的,后来者试图分一杯羹的挑战不小。

  据中国商报记者梳理看来,从京东商城到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当当网、凡客诚品等各家宣称要实现盈利的电商除了提高高毛利率商品,在零售差价上寻求合理利润外,都落点在了POP平台业务的变现和扩大上。

  鲁振旺认为,拿最高调的京东商城来说,若其POP平台规模在短短一年内能比现在规模做大三倍,那京东有可能靠规模摊薄成本实现盈利;但POP平台后台的供应链服务、物流、卖家培训等后台服务是长期投入锻造积累的“长跑”,目前京东还存在诸多技术不过关的漏洞。

  鲁振旺认为,显见的是就全电商行业来说,2013年还未到大规模实现盈利的时候,目前反而是过去一年间负面越多、经营越困难的电商喊话盈利的越多,业内并不认可,其动机主要还是在于吸引资本关注。

  在中国商报记者遍访的电商业内人士中,和鲁振旺持同样观点的占了主流。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认为,从行业基本面看,中国电商还需要在未来的一到三年内才能进入由亏转盈的临界点。

  电商企业由“规模价格战”转向“盈利提升”的模式转变期仍处于市场扩张期。乐友C00龚定宇也认为,2013年必定还有一定实力的搅局者,从2012年年底淘宝卖家无序的价格竞争冲击来看,2013年电商拼得头破血流仍有可能。

  “起码三五年内还看不到任何一家电商的绝对胜负。”电商业分析师龚文祥指出,目前电商业的较量其实刚刚开始,行业格局未定。

  实际上,中国的电商环境反而是在用自己制造的“竞争优势”斗争不断抬高门槛的同时也是拉高自身的成本。比如,以物流体验而言,京东标榜做到极致的“211限时达”是“上午订单下午送到”,但北上抢地盘的易迅马上打出“一日三送”的旗号,明显瞄准京东而来。而如苏宁电器、腾讯电商等新进入者仍面临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第一使命,由此价格战并不会消退,电商企业获取用户的成本费用依然会高企。

  不过,虽然2013年电商业或难出现集体盈利的理想局面,但诸多人士也并不否认,在整个电商业都有意识倡导盈利趋势并落实的前提下,电商行业大战的主角将逐渐由此前的“价格战血拼”退位于“盈利比拼”。而后者对于电商业将是值得期待的价值的理性回归。

  问题在于,“电商业总是口号太多,实干太少”。“口号”一方面在于混淆竞争对手的视听,给企业真实的战略布局让路;另一方面也在于 B2C电商要通过不断持续地打“营销牌”才可以使消费受众接受、了解、认识并养成消费习惯,此前的“规模论”到现在的“盈利论”都在于激起社会对于电商的关注和兴趣。业内人士如是说。

2页 [1] [2] 下一页 

十家受电商冲击最大的零售公司点评

电商大吞噬 十大传统百货遭遇末日危机

唯品会扭亏为盈:服装类电商的个案

上海五年规划未提电商 刘强东表示遗憾

整合电商左右手 国美在线“大瘦身”

搜索更多: 电商

责编: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