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19年3月,为促进公司与中百集团的业务协同,永辉超市计划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将其所持中百集团的股份比例从29.86%提升至40%。
而当时,中百集团的大股东武商联的持股比例仅为34%,也就是说,如若永辉超市成功要约收购,那么,其将成为中百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当然,后面的故事世人早已知晓,永辉超市筹谋已久的要约收购并未如预想那般顺利,不过,其所持近30%的股份,也让其稳稳占据着第二大股东的交椅。
时间来到2022年,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与生鲜超市等新兴业态兴起的叠加效应下,传统超市迎来寒冬,永辉超市自顾不暇,于是,逐步收回了对外的投资。
同年,永辉超市对中百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减持动作,至今年12月4日,重庆永辉于中百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99999%,永辉超市不再是中百集团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
减持动作还在持续,直至12月17日,永辉超市全盘清仓中百集团,不再持有后者的股份。
至此,中百集团与永辉超市十一年的交情就此斩断。
针对本次减持,永辉超市强调,是为了聚焦主业,回收非核心战略相关的投资。
不过,市场看到的却不仅仅于此。毕竟,今年以来,永辉超市频繁通过抛售资产的方式回流资金,以缓解现阶段压力。
公告提到,在本次的股权交易中,永辉超市累计确认投资收益约为亏损0.46亿元。
因果
或受清仓消息影响,12月19日,永辉超市的股价迎来大跌,报收6.26元。同一时期,中百集团却延续了此前的走势,于同日触及涨停板,报收9.36元。
但12月20日,公告发出的两天会后,中百集团却迎来了转折点——开盘便一字跌停。
对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中百集团受到永辉超市的误伤。
毕竟,股东减持一方面会导致市场上股票的供应量增加,从而对股价产生压力,导致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则是影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市场可能会解读为股东对公司前景不乐观的信号。
“中百集团的股价走势短期内大起大落,也反应出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永辉超市的撤离,导致中百集团失去了一个大股东的支持,后续可能找到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架构的变化。
但在股票市场中,涨涨跌跌不仅仅源于消息面的变化,更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绩表现。
作为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大型商场,在新零售时期,中百集团似乎有点“落伍”,其主要表现在收入持续下滑,利润连年亏损。
查阅财报发现,2019年,中百集团的营业收入录得155.48亿元,但次年,在疫情影响下,线下商业接连关闭,客流量及营业额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伴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传统商超再受打击。
数据显示,2020年,中百集团的营业收入下滑15.56%,为131.29亿元,同年公司净利润为2374.55万元。
这一下滑态势并未得到缓解,到2023年,中百集团的营业收入仅为116.39亿元,净亏损高达3.38亿元。
10月31日,中百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由此来看,前三季度,该公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3亿元,同比下降11.50%;归母净亏损3.3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8099.55万元,同比下降309.35%。
这一亏损额度已然接近2023年全年的数值。
企业长期业绩表现不佳,是导致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的根本原因,不过,伴随着中百集团的调改与自救,其股价与市值后续或能重新得到提振。
来源:观点网 龚丽欣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