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IPO项目推进四年了,突然宣布变更,三达膜(688101.SH)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受到广泛质疑。
11月7日晚,三达膜发布公告称,变更调整梅河口募投项目实施内容。
此前的8月16日,三达膜也曾公告,对募投项目无机陶瓷纳滤芯及其净水器生产线项目进行调整,新增三个项目。
2019年11月,三达膜登陆A股市场,IPO募资15.24亿元,超募1.14亿元。公司对14.10亿元募资进行了安排。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截至目前,三达膜已经对三个实体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且有两个项目几乎是全部调整。
违背IPO时的募资承诺,大举调整募投项目,是真的有必要还是IPO时有虚假信息?
自称是国内领先的膜材料创新型企业,但三达膜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2017年至2022年的6个年度,公司营业收入翻了一倍多,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几乎是原地踏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接近30%,但扣非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有所下降。
三个实体IPO项目全部调整
IPO时的五个募投项目中的三个实体项目全部调整,三达膜的异常操作令人起疑。
根据最新公告,三达膜变更调整“纳米过滤膜材料制备及成套膜设备制造基地项目”(简称“梅河口募投项目”)实施内容。
截至2023年10月30日,上述项目已部分建设完成,并计划开始投产运行。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60亿元,使用募资3.60亿元,目前,累计使用募资9232.86万元,加上已签订合同待支付的1497.8万元,合计约为1.07亿元。加上利息及理财收益2444.06万元,还有约2.77亿元募资未使用。
为何实际使用募资仅为计划的三分之一左右?原来,6条非对称符纳米过滤膜材料生产线、3条先进膜组件生产线等关键建设内容没有建设。
对此,三达膜解释称,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及经济周期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业面临需求转弱、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加上公司自有资金建设的福建漳州生产基地也于近期竣工投产,目前已在中国境内拥有5个生产制造基地,膜材料生产的产能布局较为超前。截至2023年10月,公司膜材料的产能利用率约在50%左右,产能已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且,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该募投项目生产的膜材料主要运用于市政、农村污水处理、特种废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该领域受经济周期等外围因素影响,市场需求收缩,部分行业领域存在收款困难的情况。
2023年8月16日,三达膜曾披露调整募投项目“无机陶瓷纳滤芯及其净水器生产线项目”,新增白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项目、菏泽市定陶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巨野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
原募投项目计划使用募资5亿元,去年3月完工。截至公告之日,项目仅使用募资6.08万元,尚未开工。公司称,由于无法取得募投项目实施用地等原因,项目建设不及预期,公司取消了这一项目。
三达膜还有一个募投项目“特种分离膜及其成套设备的制备与生产项目”也被调整。
2021年7月,公司将上述项目变更为“基于高性能膜应用的孝感市孝南区碧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项目”、“基于高性能膜应用的许昌市建安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项目”。原项目募资总额为3亿元,上述两个变更后的项目预计使用募资2.53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