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药业曾收购了多家公司,这些标的公司贡献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而溢价并购形成巨额商誉,在标的业绩未达标之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等导致净利润波动、下滑。
2018年、2021年,公司相继计提商誉减值6.07亿元、2亿元,合计已经计提了8.07亿元,也是在这两个年度,公司均出现亏损。
近40%营业收入被用于营销推广
因为频频追热点,福安药业曾备受市场关注。
福安药业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主营抗生素的企业,于2011年3月22日登陆深交所。因为业绩不佳,汪天祥推动福安药业外延式扩张。
2014年,福安药业作价约6亿元收购佐炫矿业30%股权、天衡药业100%股权两家公司。2015年,公司作价15亿元收购只楚药业100%股权。高溢价并购之下,2016年底,公司商誉达13.15亿元。
时隔8年,尽管福安药业多次计提商誉减值,但在2022年,仍然计提了0.23亿元商誉减值准备。计提了超8亿元商誉,到2022年底,福安药业商誉还有4.86亿元,风险潜在。
作为一家医药企业,福安药业对营销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研发。
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1.43亿元,销售费用8.81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5.90%、36.37%。销售费用中,学术推广等营销推广费合计约为8.10亿元,占销售费用的91.95%,占营业收入的33.44%。
近几年,福安药业的销售费用明显压缩。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2.12亿元、10.67亿元、10.2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3.58%、45.06%、41.66%。根据营销推广费占销售费用的比重,近几年,公司基本上将40%的营业收入用于营销推广。
对比发现,销售费用及其占比远远高于研发费用。
福安药业称,公司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科研方针,坚持“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与产品引进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其实,公司的研发费用并无明显增长,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就达到1.20亿元,到2022年,也仅增长至1.43亿元。
研发人员方面,2022年,福安药业的研发人员数量为565人,占员工总数的17.50%。
不可否认,巨额营销推广费吞噬了净利润,也是导致业绩欠佳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福安药业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汪天祥曾择机进行了减持套现。2015年至2019年,在股价高点时,汪天祥及其子汪璐通过多种途径减持,合计套现超过8亿元。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