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市场份额,便意味着首先要大力拓展在管面积。物业管理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以后,在业绩和规模增长的双重压力之下必然要进行市场拓展,行业竞争的压力也会相对加大。
中信证券研报则直指,小而美很难持续存在。物业管理行业的核心买点在科技赋能和增值服务生态的巨大成长空间。外拓和并购市场的激烈竞争,意味着小公司由小变大的概率不仅没有变大,反而更低了。长期来看,小物管公司更难维持较高的估值水平。
未来,或许将如滨江董事长戚金兴所论断一般,物业公司如果没有规模就会被边缘化甚至兼并。
业绩才是硬道理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多元收入的占比从2019年的6.4%跃升至8.4%。其中,物业已经成为房企不可缺失的一大助力,这从越来越多的房企选择拆分物业板块登陆资本市场中可窥一斑。
但对于中小物企而言,最后的上市期限正在倒计时。5月20日,港交所刊发盈利规定咨询总结,宣布拟对主板上市条件进行调整。官网显示,港交所上市申请人主板盈利规定拟调高60%,自2022年1月1日生效。
在柏文喜看来,这对已经冲刺进资本市场的中小物企算是一个利好,有利于这些企业有效利用自己上市公司的地位去进行收并购来推动行业整合,在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能快速推动自身规模,进而实现业绩的成长以及平台效应、入口效应的兑现与提升。
不过,地产专家朱酒则认为,这一消息在理论上是有红利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企业自身情况。“目前的物业公司估值并不低,后期主要是业绩先得配得上现在的估值。”
事实上,投资者对物企的看法开始变得审慎,并不是所有物业都会受到青睐。
物企开盘破发也开始成为常态。5月25日,新希望服务上市首日破发,最低报价3.71港元/股,跌幅2.37%;1月18日,宋都服务上市首日大跌36%,刷新物业股上市破发记录;1月15日,荣万家开盘破发,跌幅8.17%。
不仅如此,已经有企业开始出售旗下物业。据36氪报道,三盛控股旗下伯恩物业被传出按下IPO暂停键,并将挂牌出售。接盘方浮现了恒大物业、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龙湖智慧服务等企业身影。
龙头房企旗下的物企已经开始攻城略地。柏文喜说,“在大型房企的物业公司已经占据领跑优势的情况下,作为小物企的德信服务必须在提炼自身优势以扬长避短构筑行业竞争护城河的同时,大力推进收并购和业务创新,并以创新技术的引用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卢文曦则具化称,德信中国可以做一些细分市场,比如擅长做商业或者再具体点,就是做二线城市以上的高端商办市场等。“如果德信中国能在细分市场站住脚跟,可能会有一线生机。”
来源:财经网 王亚静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