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京东集团专门定制了一面重达200公斤的铜锣。这面铜锣先后敲响了三次,即2020年6月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2020年12月京东健康上市及2021年5月28日京东物流上市。这三次IPO共融资约115亿美元。
全球疫情爆发后,流动性充裕的资本市场对科技股热情高涨,为刘强东将京东集团旗下的资产分拆上市提供了良机。过去一年,京东健康、京东数科(脱胎于京东金融,现改名为京东科技)和京东物流先后提出了上市计划,除京东数科受阻于监管环境变化外,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均顺利完成了上市。
京东物流在今天挂牌上市后,包括去年6月上市的达达集团在内(京东集团最新持股达到51%),刘强东控制的京东系上市公司已达到四家,市值总和近2000亿美元。
不过,与京东健康上市时的盛况相比,京东物流IPO引起的反响并不如预期热烈。不久前,京东物流的上市估值被鼓吹到400亿美元,但最终40.36港元的发行价接近招股价区间下限,发行市值约合300亿美元(2458亿港元),上市首日高开低走仅微涨3.32%,市场表现偏冷。
市场普遍认为,京东物流的估值过高。以京东物流2020年734亿元收入计算,发行市值对应市销率(P/S)倍数2.78倍,而可比上市公司、中国最大的物流公司顺丰控股的P/S倍数为1.76倍,全球市值前十的物流快递公司P/S估值中位数仅为1.29倍。安信国际指出,即使考虑到京东物流的收入增速和品牌溢价,京东物流此次IPO在估值上仍然没有吸引力。
至于京东物流在招股过程中创造了超额认购倍数,事实上是由于其在香港面向公众发行的股份仅占总发行股份的3%,即1800多万股,对应发行市值不过7.4亿港元,造成了IPO过程中的“虚假繁荣”。
亏损困境
尽管京东物流以“物流科技股”包装上市,但其本质仍是一家重资产物流公司。
京东物流是京东集团在2007年成立的内部物流部门,2017年4月后分拆独立,开始向外部客户提供服务。截止2020年底,京东物流运营900多个仓库,总管理面积约2100万平米(包括超1400个合作的云仓),拥有19万配送人员,共24万员工——2021年一季末增至26万人。
从经营业绩看,京东物流从创立起就长期亏损拖累京东业绩,2017年开始独立运营后仍难摆脱亏损困境。2018-2020年,京东物流的营收从379亿增至734亿,亏损额也由28亿扩大至40亿。
表面看来,扣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影响后,京东物流短暂在2020年出现了盈利,但主要是由于当年京东物流并购了盈利的跨越速运,及受益于疫情期间政府优惠减免。
事实上,京东物流中短期内对业务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张的关注超过盈利能力,2021年京东物流预计将会出现调整后重大亏损。今年一季度,京东物流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64.1%,但毛利仅有2.3亿元,同比下降72.7%。京东集团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京东物流经营亏损14.74亿元,而2020年一季度经营亏损为4.21亿元。
京东物流之所以难以盈利,核心原因在于其不同于顺丰和通达系的重资产自营模式。京东物流的毛利率,在2020年最高时也只达到8.58%,营业成本占收入比超过90%。
京东物流各项成本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福利开支和第三方配送的外包成本。京东物流自有员工占比一直在行业内居首,今年一季度员工总数达到26万,其中绝大部分是配送员。按照2020年的数据,京东物流共计为一线员工支出261亿元,人力成本占营业成本的41%,平均每位员工年支出近11万元。
近两年,随着京东加大向下沉市场渗透,需要大量使用第三方配送,外包成本也大幅上涨。2018-2020年,京东物流外包成本分别为105亿、163亿和261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7.7%、32.7%和35.6%,其中2020年占比已经超过员工福利开支(占比35.5%)。
京东物流重运营模式导致的亏损困境,无疑是短中期内压制其估值的重要因素。
模式之争
京东物流声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但实际上,“以储代运“为核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只是中国物流服务市场的利基细分市场,主流的仍是以顺丰和通达系为代表的快递模式。2020年,通达系五家快递公司承载的电商件业务量约为京东商城总订单量的19倍。
招股书中,京东物流引述灼识咨询的报告称,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的细分市场之一,支出约占2020年外包物流服务支出的三分之一,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万亿元升至2025年的3.19万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