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前述事项,《国际金融报》记者向公司发送了采访题纲。公司书面回复显示,“依据意向协议书,公司正在配合第三方机构对标的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届时会有后续信息披露,请关注公司的后续公告”。
业绩持续增长
作为医药OTC(非处方药)行业龙头公司之一,“仁和”是一块深入民心的金字招牌。围绕仁和可立克、优卡丹系列、妇炎洁系列、大活络胶囊、闪亮滴眼液、清火胶囊、正胃胶囊等主营产品,仁和药业的业绩表现也几乎没让投资者失望过。
2013年-2019年,该公司营收从17.99亿元增长到45.8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94亿元增长到5.38亿元。即使是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其扣非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依旧正向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82亿元,同比增长34.08%;实现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45.38%。
对于业绩驱动因素,仁和药业在2020年报中曾提及,公司所属医药制造业,行业细分则是一家以OTC类产品、大健康类产品为主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公司产品分为自有产品和OEM贴牌产品。从收入来看,基本各占一半。但毛利方面,自有产品的毛利高于贴牌产品。二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贴牌产品惹关注
所谓“OEM模式”,全称“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俗称“代工”“贴牌”。东兴证券2019年9月研报指出,在OEM模式中,公司与制药企业结盟,由对方生产产品,贴牌“仁和”商标。通过此方式,一方面公司可迅速增加二线产品品类、扩大终端产品输出端口,兑现“仁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公司依托自身渠道优势,可实现引入品种的有效放量。
然而,仁和药业的OEM业务近期备受关注,关键争议点在于,在数目众多、品类繁杂的OEM贴牌产品中,仁和药业需要承担哪些监管工作?产品质量、产品宣传的责任方是谁?
记者注意到,倘若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以“仁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来的产品不仅有药物、洗面奶、美白祛斑霜、防脱生发液,还有去痣点痣膏、减肥胶囊以及各类保键食品等。在这些产品里面,不乏“身高190以下进”“一贴就瘦”“六味中药 一次跟治”等宣传用语。并且,有上市公司“背书”也时不时成为这些产品的“卖点”。然而,在评论区,关于产品使用不满意的评论也有出现。
知名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OEM的生产方,必须得有生产资格,具体包括对应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国药准字号证书、生产线等。在产品质量方面,OEM的生产和其他生产是一样的,需要进行批次检验。以药品为例,每一批次生产出来,生产方都要送到当地药监局去检验。因此,仁和药业并不能直接控制产品质量。但是宣传方面,由仁和药业来做。如果出现夸大宣传行为,公司应该承担责任。和药品一样,保健品也不能夸大宣传。在此领域,我国行业监管仍需加强。”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保健食品广告也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同时,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关于OEM贴牌产品相关问题,记者也向公司发送了采访题纲。但对于此部分问题,其没有回复。
此外,该公司近期虽然备受争议,但并没有影响其二级市场表现。2021年开年至今,该股整体上涨超80%。而其今日11元/股的收盘价,更是创近5年新高。
来源:国际金融报 黄华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