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据收购草案,其主要原材料为与雷达相关的电容、电阻、电感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结构件、PCB板、微波产品等。
需要指出的是,志良电子的主要供应商与军工的“机密性”或者“技术性”毫无关联性可言。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第一大与第三大供应商分别为深圳创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创和”)与深圳市同润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同润达科技”),公司从深圳创和采购的直接材料金额分别为660万元、766万元,占同期采购额的比重分别为18.85%、23.39%;从同润达科技采购的金额分别为494万元、480万元,占同期采购额的比重分别为14.11%、14.66%。
据企查查,深圳创和成立于2009年9月22日,是一家以通信、数码、电子等产品代理、批发贸易、进出口为主的企业,其股东为两名自然人;有意思的是,2014-2016年,公司参保人数均为零人,而2017-2018年其参保人数突然增至16人与26人,随即深圳创和便成为志良电子的第一大供应商;同润达科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前期参保人也为零人,2017-2018年参保人数增长至4人与7人,并于2018年成为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
相比之下,志良电子另一大供应商更为奇怪,2018年与2020年前三季度,上海远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远眺”)分别为志良电子的第一大与第二大供应商,从其采购金额分别为1050万元、731万元,占同期采购额的比重分别为34.29%、22.33%。据企查查,2017-2018年,上海远眺参保人数分别为9人与12人,但2019年其参保人数突然降至零人。
更为神奇的是,作为可比收购案例中的宽普科技,其前五大供应商均为具有保密性质的供应商,具体名称均用“字母”的方式代替,而另一家可比收购案例中的国睿防务,其前五大供应商中,大部分为中电或者中航系企业。
通过横向的供应商对比,不难发现志良电子供应商的异常之处:第一,志良电子的主要供应商为贸易型,而非研发型或者保密性;第二,其主要供应商的参保人存在明显的异常。
虽然很难对志良电子业务的真实性下一个定论,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却是颇值得推敲。
资金状况稍缓,股东忙减持
在发布收购草案的同时,红相股份还发布了募集配套资金的计划,拟募集配套资金5.50亿元,其中3.01亿元用于支付此次收购的现金对价,2.20亿元用于补充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的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
表面上看,此次收购并不会给上市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上市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出现了问题。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红相股份账面货币资金仅为3.43亿元,短期借款却高达6.76亿元,长期借款6.81亿元,显然公司存在着不小的偿债压力。要知道,若非上市公司于2020年年初成功发行了5.85亿元的可转换债券,恐怕其资金链早已经断裂,而此次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2.20亿元配套资金只是暂时缓解了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压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11月11日,当此次收购正在进行之时,上市公司发布《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其中控股股东杨保田及其一致行动人杨成、杨力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34亿股,计划减持不超过717万股,董事、副总经理吴志阳计划减持不超过77万股,董事张青计划减持不超过158万股。
如此“敏感”的时间点,公司控股股东及相关管理人员却抛出减持计划,不禁加重了投资者对上述收购事项的担忧。
高溢价、低承诺的收购方案难逃利益输送的嫌疑,而供应商的性质更是令人对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产生怀疑。
针对上述问题,《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已向上市公司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公司方面未进行书面回复。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记者 胡楠/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红相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