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多时,海尔电器私有化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7月30日,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与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双双停牌一天。当晚,海尔智家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推进潜在私有化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事项,相关情况尚待进一步核实。
第二天,海尔智家与海尔电器联合发布公告称,海尔智家拟重大资产重组,私有化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海尔电器。海尔电器将成为海尔智家的全资子公司,并从港交所退市。私有化协议安排提议将以海尔智家新发行H股股票并以介绍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方案生效为先决条件。
简而言之,如果交易完成,海尔智家将会成为同时在上海、香港、法拉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实现“A股+D股+H股”的资本市场布局。
8月3日复牌后,两个“海尔”的股价均不约而同大涨。海尔智家直接涨停,海尔电器截至收盘上涨7.45%。
合并是必须的
作为国内白电三巨头之一的海尔,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兄弟分居”的状况。海尔智家的前身青岛海尔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海尔家电是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虽然两者都是以家电业务为主,但长期以来却分管着不同的业务线。
曾经的青岛海尔现在的海尔智家以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为主;海尔电器则是以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为主,同时管理着海尔集团的物流服务。
虽然两者的定位相对清晰,但作为同门兄弟,双方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在制造、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两家独立公司,两者在整体利益上无法完全形成统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洗衣机品牌,海尔智家和海尔家电这“哥俩”同时都有自己的洗衣机业务。这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业务重叠。从公司治理和经营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分别独立的存在也造成双方资金使用效率的相对低下,两者相对优质的资源无法及时共享。这样尴尬的情况下,将资产整合显然成为海尔集团必须要做的事情。
“两个海尔同时存在对于海尔集团本身而言就并不合适。“对此,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对懂懂笔记表示,首先,现在外界在谈到海尔时总会觉得海尔智家不如格力、美的,因为海尔智家只是海尔家电业务的一部分。其次,海尔内部自己也觉得有问题,两家上市公司做的都是海尔电器,同时两家公司之间又存在一定股权关系,目前海尔智家是海尔家电的最大股东。“关键是,密切的股权关系和业务重叠也导致外界总是质疑其内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刘步尘强调,两个海尔的存在对于其内部在财务、成本、营销等方面都会出现棘手的难题。上文提到的两个海尔同时运营着的洗衣机业务,就是一个相对尴尬的话题。这一点,我们在以往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相似的情况。
曾经美的的洗衣机业务是放在小天鹅这边,但后来美的提出了“一个美的”的口号,将小天鹅品牌完全收购。这次海尔两兄弟的合并,也是在“一个海尔”的战略下进行。
对于此举在资本层面产生的影响,相关证券行业分析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双方合并后对海尔智家智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净利润会明显增加。另外,可以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减少关联交易、内部竞争的嫌疑,从而起到相对降低成本的效果。”
未来,“两兄弟”合并之后在内部战略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的优化上能起到多大作用?或许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而增加净利润这个最直接的效果,可能是目前海尔最渴望得到的。
管理标兵“难”赚钱
过去提到海尔,其掌门人张瑞敏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1985年,张瑞敏当着一众工人的面抡起大锤亲手砸掉了一台价值800元的冰箱。在那个年代,800元几乎相当于海尔工人三年的工资。而在当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
张瑞明的这一锤,是海尔集团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也为海尔集团带来了后期迅猛的成长。这个过程中,张瑞明和他的管理策略一直都被外界所推崇,很长时间内张瑞敏一直是国内企业管理的代表人物。
这里面,通过向并购企业输出海尔的管理模式,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最终把兼并企业做强的方式最为出名,也就是著名的“休克鱼”。海尔的管理模式一度受到追捧,还曾还写进哈佛大学教学案例中。
在保质量、创品牌的大战略下,海尔在2004年就突破千亿(元)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一时间风头无两。
而在16年后的今天,张瑞敏依然是海尔集团的话事人,但今天的海尔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家电行业龙头。
财报显示,2019年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2007.62亿元,归母净利润82.06亿元;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营收758.8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73.51亿元。两家合并的总营收约为2766.42亿元,利润155.57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