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内控、政策等内外风险
除行业特点所造成的业绩季节性波动等问题,捷安高科自身也有诸多质疑点。2014年,捷安高科曾向控股股东、实控人之一的张安全累计转出2000万元委托其购买理财产品,实现理财收益23.87万元。其中本金于当年年底前收回,而收益则迟至2017年4月才收回。至于捷安高科委托实控人购买理财产品的原因、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捷安高科并未在招股书中作出说明,而此笔理财产品1.19%的收益率也令人难以理解。
2015年4月,捷安高科还因前期会计差错调整,导致超额分配2014年度利润174.87万元,分别分配给郑乐观、张安全、高志生、杜艳齐和白晓亮57.36万元、55.61万元、25.88万元、22.38万元和13.64万元,此5人均为公司前十大股东,其余5名股东则全部为企业。捷安高科表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因超额分配利润和委托理财应收各关联方的款项已全部收回。
此外,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捷安高科税收优惠金额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重连续多年高于3成,2016至2018年分别为34.92%、30.33%和30.16%。据了解,捷安高科及其子、孙公司北京申谋、郑州捷硕等分别符合高新技术和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标准,但面临相关标准复审。若复审未通过或相关政策、标准发生变化,将对其利润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其行业资质齐备性,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要求捷安高科补充披露是否具备全部生产必须的证书和资质及其续期前景如何。捷安高科则表示公司现已通过CMMI3认证,并拥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三级资质;子公司郑州军工则为方便开展相关业务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证书》,但目前所从事的相关业务中暂不涉及涉密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不过,前述专业人士称,行业内一般是公司相关业务开展在前、而保密资格证书颁发在后。
关于上述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先后致电致函捷安高科,但对方未作出回复,中国网财经将持续予以关注。(来源:中国网财经 记者 梁冀)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捷安高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