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康药业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销售费用,蚕食着其利润;业绩依赖政府补助也令人担忧;大股东则趁着进军高端医疗领域的利好消息,减持套现,这显然不是其看好企业未来发展所应有的表现。
随着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不断发酵,投资者对药企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也愈发关注。2019年6月财政部发布公告,将联合医保局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核查的范围包括药企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其中医药企业高企的销售费用是这次核查的重心。《红周刊》记者发现灵康药业销售费用高企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2018年销售费用远高于行业水平,集中采购等政策的推进或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该公司于2018年8月宣布参与投资成美国际医学中心,然而公司重要股东却借着股价大涨违规减持股票。
销售费用蚕食利润,业绩依赖政府补助
《红周刊》记者翻阅灵康药业财报发现,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达12.15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125.48%,增幅超过一倍;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达72.80%,远超27.07%的行业中位数水平(数据来源于万得统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的医药制造业中位数)。相比之下,公司销售费用增速要远超收入端66.10%的增速。在研发端,2018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430万元,对比上一年度4740万元的研发投入,降幅达48.73%。其2018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46%,远低于3.7%的行业中位数水平(数据来源同上)。由此来看,相比研发,该公司似乎更重视对销售的支持。
从数据来看,灵康药业2018年营收与净利润实现了双双增长,而记者翻阅其年报发现,该公司喜人的业绩增长背后却存在着对政府补助的依赖。
2017年灵康药业实现净利润1.61亿元,而当年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共计3429万元;2018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83亿元,收到政府补助金额共计6506万元。如果刨去政府补助,公司2017年和2018年度分别实现净利润1.27亿元和1.18亿元,业绩则同比下降了7.09%。该公司在年报中也表示,其当年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收到政府补助增加所致。由于过去两年灵康药业收到的补助金额较大,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营情况。实际上,政府补助本身并不具备持续性,企业一旦养成“依赖”政府补助的习惯,后续一旦失去补助可能会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
近年以来,包括灵康药业在内的一些医药公司出现了销售费用反常激增,占营收比重甚至超过50%的奇怪现象。就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红周刊》记者采访了具有多年医药行业研究和投资经验的青侨阳光基金经理卢桂凤,她对记者表示,这些药企销售费用占比超过50%,一般是代理制入表的情况,其原因应是“两票制”改革所推动,原来表外的收入和销售费用入表,产生了收入高增,费用率较高的情况,而此次财政部查账目的是敲打药企,以配合集采以及未来的集采扩围,这也意味着未来销售费用虚高的公司经营压力会逐渐加大。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灵康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