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群由老师创建,给学生布置,批改作业的群。班群号是该班群的唯一编码,老师创建班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6位或7位数字作为班群号。
要想加入班群,只有老师在“作业盒子学生”老师端创建班群,并将班群号告知学生们。学生在“作业盒子学生”学生端班群页面输入班群号,即可加入班群,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作业盒子虽然改名为小盒科技。除了APP名称改变外,连APP的内容都还没有来得及修改。
作为一款已经改名的教育类APP小盒科技,游戏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此前就因为PK点、金币、体力卡、皮肤等“网络游戏”的套路太严重而遭到人民日报质疑。
现在的小盒学生APP刚注册进入就获得了“飞扬的想象力”系列专属荣誉,而且还可以累积打卡赚金币。
令一些教育专家质疑的是,通过游戏化的激励方式虽然能够提升APP使用时长、并激发学生用户的付费欲望,但本质上,这种模式是利用未成年儿童人性的“弱点”进行盈利。
三
改名后的小盒科技最大的优势是啥?盈利模式有无相应的调整?
从其开启的学习模式来看,仍然是先进入学校,由老师建群后学生再加入的套路。
事实上,这一套路与小盒科技CEO刘夜在发布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所表达完全切合。
刘夜表示,教育主要还是在公立校完成的,这个流量小盒科技已经积累了很大一部分,同时公立校也是一个学习场景,可以获得整体的和个性化的学情数据,这是小盒科技的优势所在。
然而该优势也遭到了媒体的质疑,特别是在其数据上。
据其公开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11月,作业盒子用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的10万所学校。独立日活超过500万,MAU超过1500万,每日产生学习行为数据超过两亿条。
对于以上数据是怎么来的,却不得而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媒体质疑,刘夜在接受36氪采访时用了一组新的数据,作业盒子五年的运营下内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市、400座城市、10余万所中小学。如果照此计算,平均每一座城市有250多所中小学校被作业盒子覆盖。毕竟中国的地级市只有330多个,如果要算500个城市,必然要加入很多县级市。
为此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暴露出互联网思维和教育思维的区别。互联网追求的数据增长,所以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留存数据越好,付费率越高,才是唯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对于教育来说,通过这种擦边球的内容吸引用户到APP,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又有什么意义?”
来源:财视传媒 出处:新浪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作业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