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2012年行业去库存大调整之后,反弹动能释放已近尾声,行业增长回归常态,厂强商弱的问题日益明显,相比于大把赚钱的知名白酒企业,部分经销商的利润甚至已经不到10%,社会库存隐忧再现,这也或将成为白酒行业下一步增长的瓶颈。]
在经历了2016到2017年连续两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18年,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放缓,行业的增长正迎来转折。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2012年行业去库存大调整之后,反弹动能释放已近尾声,行业增长回归常态,厂强商弱的问题日益明显,相比于大把赚钱的知名白酒企业,部分经销商的利润甚至已经不到10%,社会库存隐忧再现,这也或将成为白酒行业下一步增长的瓶颈。
茅台增长回归常速
元旦刚过,贵州茅台(600519.SH)公布了初步核算的2018年全年数据,预计2018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7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左右。去年同期,贵州茅台收入为582.2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为270.1亿元,同比增长62%。
2018年的增速相比于2017年来说只有一半,但近期茅台的股价并未出现大的波动,市场似乎已经接受了白酒企业进入常速发展的事实。
从2015年开始,在高端白酒的驱动下,中国白酒行业进入行业复苏阶段。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知名白酒企业增速整体爆发,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等知名白酒企业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全年收入为1367亿元,净利润为388亿元;2017年,19家酒企全年营收1731.3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净利润为559.5亿元,同比增长44%。
但在2018年,随着三季报的公布,白酒名企高速增长的趋势迎来转折。
去年10月底,以贵州茅台为首的知名白酒企业单季业绩增速下滑,市场反应激烈,10月29日,白酒股崩溃式开盘后大面积跌停,也引发了市场对白酒行业增长持续性的质疑。
在2018年底的一次论坛上,茅台董事长李保芳为白酒行业做了“定调”,他指出,这一轮白酒行业增长的特点是市场的优势资源不断向头部市场集合,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也带动了知名白酒企业业绩的高速增长,但并非行业常态,下一步市场增长将回归理性。
李保芳表示,应该理性地看待白酒企业的业绩,目前白酒行业没有进入衰退期,但行业大企业的基数已经很大,不可能无限期高速增长,这并不符合经济规律。
在业内看来,此轮白酒增长来自于产品结构调整、提价和渠道补库存,但经过三年的恢复,大调整后的行业补偿性增长暂告一段落,多次提价后白酒涨价空间也已见顶,放缓也是必然。
此外,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也让白酒销售面临减速。酒类大商银基集团公告显示,受2018年宏观经济影响,整体消费市场疲软,流通环节和市场动销情况并不理想。
白酒专家铁犁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高端白酒增长还将保持平稳,但整体增速会放缓,毕竟这一轮行业增长的动能已经有所释放。
厂强商弱问题逐步凸显
虽然增长降速,但对于名酒企业来说,2018年依然是赚钱的一年,但减速过程中,承担“中转站”职能的经销商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最明显就是利润越发微薄。
“2018年生意整体是增长的,但效益并不如2017年。”山东某市级白酒经销商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两年白酒行业复苏,很多人都认为他发了笔横财,但王军却没有这样的感觉。
在王军看来,2018年可能只有茅台的经销商真正赚到了钱。53度飞天茅台的出厂价是969元/瓶,1499元出售每瓶尚有500元的利润,况且市面上茅台的一批价远高于此。
但其他名酒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据王军介绍,2018年五粮液虽然完成了顺价销售,但是一瓶52度五粮液的利润好的时候也只有几十元;洋河在当地动销很好,也只有梦之蓝系列的利润尚可;而手里的当地品牌虽然一年有千万级的销售额,但利润却很微薄,而且这两年人工、房租等成本还都在上涨,一年忙下来利润可能还不到10%。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经销商都表示,目前白酒生意并不好做,利润很薄。
以全国性酒类大商名品世家的财务数据来看,去年前三季度名品世家的总资产为约4亿元,实现营收5.3亿元,增长了20.7%,净利润只有3146万,净利率为6%,但资金占用却不低,其中预付款占用1.27亿元,存货为1.4亿元,根据2018年半年报公布的存货结构看,其中八成左右为外购白酒。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058万,较上年增长31.1%。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