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上进一步分析可见,成都银行的净息差比较高,仅次于贵阳银行(601997.SH)。不过上述这两家银行净息差高的原因却差别很大,事实上这也与业务结构有关。贵阳银行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而成都银行主要是因为低负债成本,2017年其计息负债成本率1.94%,仍为上市城商行中最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其生息资产收益率排名上市城商行第五。
不良资产包袱较重
除了资产增速慢,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依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尽管该行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不良贷款率下滑,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不良率仍高达1.68%,在A股已上市城商行中位居首位。
华泰证券认为造成其较重不良资产包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历史因素。最大的包袱是2000年,四川本地商业银行汇通银行因出现流动性支付困难而被依法撤销,由成都银行接收其资产负债,其中总资产评估值19.85亿元,负债评估值33.88亿元,严重资不抵债,这直接导致2000年该行不良率陡升至34.37%,随后,通过采取清收处置措施,该行不良率逐年下降,在2010年至2013年,不良率均在1%以下。
其次是地域因素。2013年至2015年四川地域信用风险持续暴露,2015年至2017年,四川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5%、2.52%和2.61%,这与成都银行不良率重新抬头几乎同步。
2013年以来,四川多家民营担保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丧失担保能力,导致其担保的贷款五级分类相应下调。2014年仅因四川最大的担保公司汇通担保失去担保能力,导致成都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余额3.94亿元,占当年末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26.53%。“这也进一步说明成都银行近几年不良攀升是新问题,不是历史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
最后是贷款分布的行业因素。在不良率开始拐头向上的2013年,成都银行贷款主要分布于制造业、批发及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三者分别占对公贷款的20.52%、18.63%、16.93%。华泰证券认为,2014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制造业的不良贷款显著增加;网络销售平台以其成本优势挤占了大量市场,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电子产品等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大幅降低,这些都造成了不良的增加。
不过成都银行在不良贷款大幅暴露后采取了一定特殊处理措施,如在一般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基础上,对批发和零售业与制造业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提高了拨备计提比例,计提比例高于同类贷款,增强了风险抵补能力。此外,公司也对批发和零售业与制造业不良贷款根据现金流折现模型审慎足额地进行了单项减值准备计提。
这些措施在2017年末对该行净利润的提升做出极大贡献。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银行净利润增速达51.64%,高居上市城商行之首,其中,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归母净利润的最大贡献项,2017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5.66%,对归母净利润的正向贡献达29.4%。“要注意其生息收益能力还是比较弱,以拨备反哺利润的模式并不可持续。”前述人士称。
《投资时报》记者 薛南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成都银行IPO不顺:两遭“中止审查” 不良高企 成都银行资产质量告急再遭IPO中止 两独董辞职 熬过中止审查风波 成都银行上市难度未减 成都银行IPO遭中止审查 利润大降20% 前路不明 成都银行资产质量下滑多:净利缩水不良率攀升 搜索更多: 成都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