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企业、江苏最大的外贸企业汇鸿集团(600981.SH)产业布局令人眼花缭乱,多年来依靠出售股权投资的收益支撑盈利。
2010年,江苏省实施外贸集团整合,实力相当的汇鸿集团与开元集团走到了一起。2015年,汇鸿集团整体上市。2017年,公司又完成了与控股股东11.76亿元资产置换。至此,公司已成为一家资产规模超3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其运营依托“三驾马车”——供应链运营、投资和房地产。
然而,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名义上靠“三驾马车”带动的汇鸿集团实则依靠投资收益在支撑。2012年至2017年的6年间,投资收益合计44.22亿元,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1.32亿元。而这期间,总资产增长了7.25倍。
数十亿元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出售股权投资。2017年,公司相继减持了国泰君安、江苏银行、华泰证券等股权,加上现金分红,使得当年投资收益高达15.28亿元。
或是尝到了投资甜头,7月26日,公司宣布,拟将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额度增加6亿元至38亿元。截至去年底,公司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超过8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汇鸿集团产业发现,公司产业主要是实业和投资两大板块,二者之间很难找到关联关系。此外,持有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金融公司股权,但自己并未拥有一张金融牌照,因而也归属于投资板块。
上周,针对产业凌乱、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汇鸿集团发去了采访函,未获得回复。
3年投资收益42亿
是净利近两倍
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的汇鸿集团正在加码对外投资。
7月26日,汇鸿集团公告称,拟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额度增加6亿元。
回溯公告,2017年12月19日,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确定2018年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存量总规模不超过32亿元,存量投资退出后可以滚动投资。此次追加6亿元,意味着公司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存量规模将达到38亿元。
根据公告,进行金额证券投资目的是为了提升资本运营效率。投资范围为限证券投资产品,具体包括:股票(含新股申购)、国债回购、基金、股票定向增发等二级市场投资,包含证券衍生品。
豪掷38亿元巨资进行金融证券投资,源于汇鸿集团受益于证券投资不浅。
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68亿元、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9.99%。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51亿元。
使公司净利润为正数的就是投资收益。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出售高特佳股权获得1.71亿元投资收益。同时,减持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江苏银行等,合计获得9.97亿元投资收益。此外,借助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现金分红,公司的投资收益又增加了近1.3亿元。
综合下来,公司当年获得的投资收益高达15.28亿元。其实,不只是2017年,2012年以来,公司的投资收益一直非常可观,且都超过公司当期净利润。2012年至2016年,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分别为4857万元、3363万元、5975万元、14.60亿元、12.92亿元,同期,公司净利润为3444万元、3330万元、1713万元、7.63亿元、6.6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779万元、3318万元、-2347万元、2787万元、-2675万元。
上述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公司投资收益合计为44.22亿元,其中2015年至2017年为42.80亿元。同期净利润合计为22.4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合计亏损1.32亿元。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汇鸿集团对投资收益的过度依赖。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也可印证。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6.20亿元、1.1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18%、21.2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194万元。让公司净利润过亿的也是投资收益。今年一季度,公司投资收益为2.39亿元,其中就有减持华泰证券480万股获得的0.80亿元投资收益。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汇鸿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