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的提升来自于运营成本,尤其是交付产品给用户时的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小米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得商品既好又便宜得以实现,造就了用户信任的基础。”“独角兽”小米公司公布的招股书当中,创始人雷军的公开信如是说。雷军似乎一直信奉“便宜就是硬道理”的原则,不过在小米的现金流量表看来。“便宜”未必是一门好生意。
小米现金流量表显示,2017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称“经营现金流”)逼近负10亿元,这个数自称字跟小米的调整后净利润53.6亿元,其实并不匹配,应收项目和存货的激增也让人担忧,依赖大量的融资;目前小米尚未公布此次IPO详细的融资额以及估值,有市场传闻估值在7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之间。
应收账款存货激增
小米合并现金流量表显示,2017年经营现金流为-9.96亿元,对这个数字小米解释称“经营所得现金5亿元减已付所得税15亿元”。然而,2016年小米的经营现金净流入达到45.31亿元。为什么时隔一年之后小米的现金流为何突然变得入不敷出?这在小米的应收和存货项目当中有迹可循。
2016年的经营现金流入45.31亿元,小米解释称是“经营所得现金47亿元减已付所得税2亿元。”而2015年的经营现金流,是净流出26亿元。
“2016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曾有过下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早先几年过于迅猛的发展背后还有很多基础没有夯实,因此我们主动减速、积极补课。2017年,小米顺利完成‘创新+质量+交付’的三大补课任务,迅速重回世界前列。据我们了解,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雷军表示。
按照雷军的说法,既然2017年的营运比2016年要更好,为何2017年反而出现现金净流出?对此小米在招股书中没有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说法。在“流动资产”的“贸易应收款项”当中,似乎比较好解释了为啥2017年经营现金流的入不敷出,这个数字从2016年底的20.89亿暴增到2017年底的54.69亿元。
另外,小米存货也出现暴涨,从2016年底的84亿元,到2017年底163亿元,同比暴涨95.1%。对此招股书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原材料及制成品分别增加22亿元和51亿元。”“由于若干款的智能手机日益受欢迎,预期需求强劲,我们为此增加存货,使得存货应付款项及许可费增加。”
“作为一个做消费终端生意的公司,小米的应收项目和存货如此激增,让人感到一定的意外,有可能是很多经销商并未按时付款,或者其他原因。”有注册会计师向第一财经记者如此评价道。
投资现金流方面,招股书称,2017年投资现金流净流出27亿元,主要是由于购买及结算理财产品的现金净额17亿元,以及资本开支12亿元;2016年投资现金流是净流出37亿元,主要是由于购买及计算理财产品所用现金净额11亿元,资本开支18亿元及购买长期投资17亿元。
也就是说,近两年时间里面小米用了近30亿元买了理财产品。而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在2017年达到了62亿元,主要是由于借款所得款项112亿元,部分被偿还借款45亿元所抵消。2015年、2016年融资所得现金流净额只是分别为5.68亿元和0.721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小米2017年收入超千亿 雷军为何却急着上市? 新京报:小米梦碎高端机 平均售价不足千元 小米IPO同股不同权:雷军持股28% 表决权超50% 小米这些数字是重点:去年亏损439亿 雷军持股31.41% 小米香港上市在即 雷军带出了怎样的小米帝国? 搜索更多: 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