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上市,而后造就妖股

2012年3月23日,这一天,初春的寒意尚在,中概股依然沉浸在低迷氛围中,不被美国的投资者所看好,唯品会的发行价从8.5美元-10.5美元每股下调至6.5美元每股,首日开盘即破发,并一度跌至4美元每股,最终报收每股5.5美元,较发行价下跌15.38%,被业界称为“流血上市”。
直到半年后,唯品会的股价才重回到发行价6.5美元每股,此后又是近半年的时间,2013年2月,唯品会发布2012第四季度财报,同比扭亏为盈,首次实现盈利的消息让股价迅速上涨,而唯品会2014财年给出的数据——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7.7亿美元和1.37亿美元,增长122.4%与162.4%——在增速飞快的势头下,唯品会股价一度飞升至229美元每股,较股价最低时暴涨近60倍,被市场称为“第一妖股”。
沈亚的个人身家随之突破百亿元人民币,但他并不喜欢“妖股”的称呼,也从不认可,在他看来,唯品会的火箭式上涨,赢在顺势。
2014年2月14日情人节,彼时电商届最大的一则新闻尘埃落定——唯品会以1.125亿美元现金,战略投资乐蜂网,占其75%股份,这也是唯品会上市以来首次大规模并购投资,沈亚表示,此次联姻,是看中乐蜂网强势的美妆产品渠道及客户资源,以期充实唯品会的特卖品类。
次月,唯品会进一步扩充产品品类,首次推出了汽车特卖专场,而到了2014年底,唯品会注册会员突破1个亿。
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是,某服装品牌负责人曾透露过与唯品会合作的四个理由:处理尾货和过季产品;做免费的品牌广告;限时限量的特卖模式,不会影响供货商的线下价格体系,品牌商还可以拿一些新品到唯品会做一些销售测试;账期很短,仅1个月左右(大部分电商的账期都在3个月以上),不压供货商的货款。
那是唯品会颇为风光的一年,但紧接着,挑战和风波开始袭来。
风波不断、质疑不断
2015年4月,唯品会的股价处在历史最高点30.72美元,当时的市值是178.79亿美元,对比现在,唯品会的股价在12美元上下波动,市值刚刚超过70亿美元,市值缩水了60%,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数据体现出来的是,在营收、净利润、活跃用户数等方面,2015年下半年,唯品会已经结束了此前的疯狂增长,增速放缓成为事实。
2015年第一季度,唯品会的营收同比增速首次下降到100%以下,而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增速依旧在快速下滑,到了第三季度,唯品会在2015年11月13日发布业绩预警,营收86亿-87亿元,比预计年增长71%-74%下降了10%,当天唯品会的股价应声下跌,跌幅27%。
面对电商整体用户增速平缓的大环境下,唯品会也面临着自己的压力。天猫聚划算、当当尾品汇、京东闪团等纷纷采用限时特卖的模式进行清货;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下沉到低线城市,入侵唯品会的重要阵营;加之跨境电商的兴起,都对唯品会带来了正面冲击。
最新的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唯品会第三季度总净营收为人民币153亿元,同比增长27.6%;归属于唯品会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381亿元,同比下滑1%;过去12个月中,活跃用户人数6050万人,同比增加22%。
沈亚在随后的高管解读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尽管我们的新用户增速不如从前,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新增用户、甚至是老用户的质量却增加不少,让我们在这个季度的平均每位用户营收大幅增加。”
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唯品会的用户粘性保持了上扬态势。用户人均消费额达643元,复购率达84.4%,复购用户销售占比95%,得益于客单价4%和人均订单量7%的同比增长,唯品会的人均消费同比增长11%。
尽管如沈亚所说,用户粘性上扬,人均消费也同比增长,但相较以往,唯品会净利润依然同比下滑了1%,利润率呈下滑态势,原因是对金融和自建物流的持续投入。
2017年5月16日,唯品会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同时正式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重组物流业务,唯品会方面表示,其电商+金融+物流“三驾马车”的战略布局也将成为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腾讯京东入股唯品会 绑定式投资应战新零售 腾讯京东联手投资唯品会 中小电商平台面临站队选择 腾讯京东8.63亿美元拿下唯品会10%股份 旨在补齐短板 联姻背后:腾讯的电商梦,京东的无奈,唯品会的野心 唯品会站队背后:互联网红利消失 获取用户成本高企 搜索更多: 唯品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