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平台,拼多多似乎也并不完善。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品早期大多以生鲜为主,而这些商品的物流均由供应商自行管理发货。但是生鲜因为涉及到库管、物流、供应链、批次等多个环节,被电商行业视为最难把控的品类。拼多多显然不具备整合自由物流的能力,为了快速发展,让供应商自行发货,看似自身模式更加轻盈,实则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在物流上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导致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的环节出现问题。生鲜是普通家庭的刚需,再加上低价的噱头,就很容易吸引新用户。一旦质量管控不严格,就必然会出现风险。如果拼多多不改变现状,长期来看在低成本的诱导式营销短期内吸引了用户,但是让平台失信的方式得不偿失,最终用户还是会流失。
拼多多深陷投诉泥潭,能否自我突破
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一边是漫天掩地的消费者投诉,眼看就要成为社交电商的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却频繁遭遇用户的集体投诉。在商业媒体的关注重点中,用户数、GMV、投资额永远是赋予企业光环的法杖。但这样的光环背后拼多多以另一种方式走向了舆论的风口,翻开微博、知乎等贴近消费者的社交媒体,投诉与吐槽成为拼多多无限风光背后另一面真实的写照。
有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13.12%。累计接到投诉227宗,被投诉的主要问题为假货、服务态度差、罚款不合理等,最终导致“粉丝”成“路人”,“商家”变“仇家”。拼多多作为已经对外宣称拥有1亿用户的平台,如今在用户数、供应商把控、平台体验、交易额等四面处境选择上,如何突破这种困局,似乎是一道难题。其实这些问题也并非拼多多遇到的,所有电商都遇到过,不妨借鉴下京东在这方面的经验。
从供应链端,拼多多在快速发展之后一定不是单单主打生鲜电商,会往更多的品类来扩充,京东在品控方面早期是“零容忍”。不仅制定了“积分管理制度”,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商家进行惩罚,更制定了“神秘购买制度”,不定期匿名购买并抽检商家的产品。对于用户的体验上,始终把用户至上,淘宝是建立完善的评论机制,京东在客服是快速反馈以及极致的物流体验。目前我们并没看到拼多多在这方面的努力,用户数量急速上升之后,问题必然随之而来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势必会后劲不足。
我们看好社交电商的潜力,它是新事物,虽然消费升级的到来,未来必然是有很大空间。但是一个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业绩往前冲,还要仔细检查你前方的“防御”是不是得当,中端的“反馈”机制安抚是不是让用户满意。对于拼多多平台来说,想要在社交购物的过程中,赢得用户的口碑和信任,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考验。
(来源:蓝鲸TMT 翟延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消费者质疑拼多多购物“套路”多 拼单只为扩大用户量 拼多多拼单背后套路深:零食质量差到没吃就扔了 “拼多多”用户成长速度超淘宝京东却为何差评如潮? 海外母婴用品版“拼多多”低价拼团 直邮高品质母婴好货 国际妈咪APP上线自营海外母婴“拼多多”低价拼团也无劣质货 搜索更多: 拼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