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经历了10年的发展到今天进入稳定的成长期,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电商平台相当成熟了。从前天的一号店彻底被京东“俘虏”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目前电商平台非京东就天猫,新的平台几乎很难有新的出线机会,可就是在这样的现状下,独创的社交电商模式让拼多多成为中国电商界的一匹黑马,从朋友圈的拼团转发、线下街头广告到如今的综艺冠名,甚至包括商家的集体诉讼,拼多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赢在社交风口的低价拼团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融资遇冷、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电商平台似乎并不好过,但是拼多多却能在电商平台已经被天猫京东瓜分的情况下杀出来,也值得去研究深思。2015年9月上线的拼多多,是一个极速前进、凯歌高奏的项目,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年度报告《2016年度APP价值榜》中,拼多多凭MAU1803万登上2016年度生活服务类APP价值榜,排名第十一,高于网络购物类APP价值榜第八名的聚美优品(1414万),高于卷皮折扣、贝贝、小米商城。而同比2949.5%的增长,也远高于榜单上的所有电商。

拼多多的必杀技就是抓住了社交电商的核心。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发动亲友一起拼团,能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所谓优质的商品,凭借着社交电商的定位,靠用户发展用户的方式,拼多多的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业内也将其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交电商理念。而阿里的圈子,以及腾讯与京东的牵手,其实都是有尝试社交电商的可能性,巨头似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然而拼多多就是在这种巨头夹杂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社交电商模式开启后,确实激发了朋友圈的用户需求,而商户的销售目标也更加精准,尤其是那些“腰部商户,一方面品牌曝光率得到大幅提高,另外一方面,也避开了大品牌的压制,利用拼多多这种朋友圈低价拼团模式,用一些低成本的东西甚至是赔本去拼只要能达到营销的目的也是赚的,就这样拼多多最终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拼多多同时满足了用户以及商户的双重需求的拼多多,才会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迅速积累到一亿的用户,月GMV也超过了30亿。
低价vs品控,孰轻孰重
很多人早期知道拼多多更多的是通过朋友圈的拼团开始的,它常常从低价水果拼单切入,只要某个微信好友发起,凑够一定人数即可成团,并可以获得额外优惠的价格。甚至有电商为此打出不少“一元价”的商品促销。低价拉新,然后朋友圈的诱导分享,这对于急于用户数量的拼多多的来说使用此手段并无过错,朋友圈的那些闲人似乎更喜欢这么低价拼团或者砍价的模式。另一端,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拼多多在早期为了拓宽平台产品的多样性,以降低门槛的方式来吸引商家入驻,然而这种方式其实应该是一种“野蛮扩张“。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质量把控方面很难做到位。而过于追求质量又会影响到平台商品的多样性,这个时候质量管控和商品种类就形成了一个二律背反。而拼多多似乎无心应对这些,一心沉浸在用户数据的快速发展中。 共2页 [1] [2] 下一页 消费者质疑拼多多购物“套路”多 拼单只为扩大用户量 拼多多拼单背后套路深:零食质量差到没吃就扔了 “拼多多”用户成长速度超淘宝京东却为何差评如潮? 海外母婴用品版“拼多多”低价拼团 直邮高品质母婴好货 国际妈咪APP上线自营海外母婴“拼多多”低价拼团也无劣质货 搜索更多: 拼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