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体制给康佳带来诸多约束,导致它与大股东之间不断出现矛盾,主要矛盾集中在同业竞争。在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基本都是地产企业,康佳的商业模式注定了无法真正脱离土地经济与地产形态。但由于大股东主业也是地产(主要是商业地产),双方之间同业竞争矛盾持续很久。
对康佳来说,地产业务有双重意义:一是天然的工业地产形态;二是有许多配套项目很容易变通转化为商业地产形态甚至商品房,从而能平衡自身家电业务运营的压力。多年来,它手中的地产确实也增值不少。格力、海尔、海信、长虹、TCL,地产业务也都不弱,有的早就是上市公司了。康佳因为受制于华侨城,双方持续博弈。后来为了一处关键地块,甚至对簿公堂。
几年来,康佳危机感很深,主业被对手拉开距离,它对业外收入就有一定依赖,地产业务能平衡部分风险。另外,华侨城虽身为大股东,并非绝对控股,只是占据逾20%的比例。不过长期博弈中,它持续占据上风,利益代表占据康佳A董事会最多席位。这种局面也导致过去多年康佳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一直缺乏激励措施。与其他同行相比,它显得相当被动。
反复博弈之后,华侨城重新主导了董事会,康佳重获安定。整个2016年,主业元气恢复,虽然利润没有真正的变化,许多业务主要来自资产处置,但是智能化转型尤其是互联网服务取得不错的成效。当然,最大的看点在于年末落实的全球高管人选竞聘。虽然有些方面很难立刻改变,但仍还有新的血液流入。
2017年以来的康佳,基本上就在重新定位。它一是迎合华侨城整体转型,二是自身也在寻求变革,这一步确实取得了成效。中报至少再度盈利,虽然更多来自营业外收入,市场倒也稳定下来。
但是,不难看出康佳集团眼前的改革并不彻底,它依然有两重风险:
一、转型投资控股平台,我们并不担心它的资本力量,更多的是它需要丰富的投资经验。康佳这方面积淀不深,虽有新的人马帮持,想短期建立起口碑,还很难。而且,它并未投资那些新创项目,更多追求能更快产生投资效益的领域。
二、家电业务,过去为康佳集团甚至华侨城创造了很多营收,较长时间里,现金流也发挥了作用。但是眼下,康佳集团对于这部分业务有透支的可能。在投资控制业务壮大之前,家电业务还不能过度弱化,否则整个康佳集团都可能显得空洞化。
2017年,康佳营收目标是300亿,净利要达到3亿。这意味着,家电业仍会是核心营收倚重,而利润恐怕仍会来自业外。
笔者说康佳转型,让人不淡定,并非完全否认它选择的这条路径。它确实有一种新的味道,不但可以进一步消除与大股东的同业竞争关系,也可以化解地产政策调控与彩电板块成长的双重压力。
但康佳主业谈不上稳固。它在跟时间赛跑,如果不能尽快形成新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利润点的挖掘,会面临坐吃山空。2017年中报虽然表面盈利,但是建立在透支某些资源基础之上,在笔者看来,2018年的康佳,将会面临一波更大的挑战。
第一财经日报 王如晨
(作者为夸克传媒创始人) 共2页 上一页 [1] [2] 康佳41亿再售深圳总部地块 决意卖地挥别伙伴华侨城 旧改地块争夺再起波澜 深康佳与华侨城矛盾始末 康佳老人周彬出任总裁:面对乐视小米搅局 难化蛹成蝶 康佳谋变:70后高管登台 各业务实现独立市场化运作 康佳烧钱玩足球开圈内先例 业内:意在突围年轻消费者 搜索更多: 康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