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从车辆属性切割市场的滴滴,正在试图从时间维度继续分羹移动出行。8月24日,滴滴正式推出分时租赁业务“分分租”,前期仅在上海等三座城市落地,去年市场规模4.3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被认为是滴滴最后一块出行版图,不过业界也指出此市场相较动辄数千亿元的网约车过分垂直,车辆低端、取还不便等行业痛点更是无力吸引巨头加持,滴滴能否撬动分时租赁为未可知。
解取还车痛点?
“与整租产品相比,‘分分租’无需提前预约,即时下单,用户仅需自行前往就近服务点取还车。而相比市场上现有的一些短租产品,滴滴“分分租”设有专门的服务点,有专人引导用户取还车辆,并对车辆进行实时检查与清洁。”滴滴在上线分分租业务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车辆清洁服务和取还车方面做出的努力。
滴滴租车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分分租在前期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上线,滴滴共有50个左右服务点,这些服务点大部分是滴滴自己的,一小部分是当地租赁公司提供的。”
上海用户林先生已经体验了滴滴该业务,“我在上海张杨路附近搜索附近服务点,最近的一个是浦建路服务点,距离我有5.28公里,显示那里有三辆车。”另一位用户孙先生感觉“网点还不够多”:“我在中环路附近,离我最近的显示是漕宝路服务点有三辆车,可是距离我10.03公里。
对于用户的抱怨滴滴似乎早有准备,滴滴公关部表示,“在上述地区的服务点分布的确相对松散,不过未来滴滴会将服务点密度增加,未来可实现核心区域全覆盖,用户最多步行或骑行1公里,即可完成“分分租”取还车。这些网点将主要分布在商区、景点、酒店、高校等周边。”
不过,从行业目前的取还模式来看,定点取还并不是最便捷的,用户更倾向于自由取还模式,运营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此外,该行业的硬伤还在于无论企业采取哪种取还模式,适合分时租赁的停车点设施均不够完善。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曾明确表示,分时租赁汽车这种新型服务模式适合于各种规模的城市,但目前制约分时租赁汽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适合开展分时租赁汽车业务的停车场设施还不足,有些地方虽然有停车设施但不大适合开展分时租赁业务。
在业界看来,滴滴入局后可以借品牌和速度增加取还车服务点,但是短期内城市停车点设施现状不会在短期内改善,数量也很难快速增加,这对于行业来说仍是一处硬伤。
创新合作模式?
除取还车是否便捷,业界对滴滴分分租的业务范畴和定价也投以诸多关注。据介绍,分分租初期主要使用燃油车,主要为大众Polo、斯柯达晶锐等精品小车。计费模式与同行类似,以分钟计费为主,基础车型0.2元/分钟,辅以里程费1.7元/公里,无需单独计算油钱,另有3元/小时的保险费。
从滴滴的定价来看,分分租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未像一开始火拼网约车那般大打价格战。“从行业定价水平看,滴滴不需要打价格战。”巴歌出行创始人孙杨坦言,“以滴滴现在的品牌和用户规模来看,它也没有必要打价格战。”这对于市场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共享单车的价格也很低,但是几大巨头还是花钱做了市场教育让用户免费骑,更何况是汽车,”业内人士孔先生这样认为,“没有了价格刺激,市场的激活过程必然会拉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滴滴租车上线“分分租”业务 试水分时租赁市场 北京出租车黑平台被端 称想成为滴滴那样的大公司 滴滴网约车爽约致乘客误机 损失近3000元滴滴只赔50 滴滴值500亿美元吗?它越来越像一家投资公司了 滴滴引发乘客不满 司机抱怨 业内质疑实为租赁经济 搜索更多: 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