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贷款却收到了催收短信”,“没有注册过却被冒名注册”,在大学生消费分期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少在校大学生却遇到了这样的困扰,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学籍信息被冒名在分期平台上注册;而产生的逾期可能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购房、购车甚至工作。昨日有报道称,多名在校学生反映收到来自趣分期平台的催收短信,而这些学生并未在趣分期平台上进行注册。
多用户投诉“被注册”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微博用户抱怨自己莫名其妙收到了催收短信,有些学生还附上了催收截图。一位杭州某高校的大学生小冯(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连续几个月都会收到趣分期的催收短信,但是从来没有下载、注册过趣分期的软件。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江西某大学法学院团委的微信号中,也向本学院学生提示了趣分期风险,其中指出某些学校出现“扫码优惠买水果”,结果是“被分期付”,每个月还款1分钱,一方面是欺骗,另一方面容易影响信用。
其实,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近期公布的投诉信息显示,有多名用户投诉趣分期存在“被注册”现象。据公开资料显示,趣分期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的金融服务平台,覆盖了全国近3000万大学生用户,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支持全网分期。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下午开始向趣分期相关人士进行求证,直到昨日晚间,趣分期品牌负责人回应称:“我们现在掌握了一些证据,有组织地在背后散布了一些谣言,我们也跟消费者进行了联系,并没有发生媒体报道的被注册、信息被泄露的事情,这些报道与事实并不是很符合。今天的事情,我们也掌握了一些证据,之后也会拿一些律师函,对背后散布谣言的人采用一些法律手段。”
牵出买卖学生信息利益链
尽管趣分期将责任推给了“竞争对手抹黑”,但多个渠道反映的被注册却仍然没有合理的解释。业内看来,出现这样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消费分期平台粗暴的推广方式。在不少社交软件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不少社会人员在网络上大量收购学生证,其中涉及的信息包括:学生照片、姓名、学号,即注册时所必填选项。而在学生证件的提供者中,在校园中也存在着买卖学生信息的利益链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代理人士表示,学校里边确实存在一些人统一贩卖学生的身份证信息的情况。 共2页 [1] [2] 下一页 趣分期拆除VIE回归国内 趣租业务运营不到半年遇挫折 趣分期拓展受阻 刚拿蚂蚁金服$2亿的趣分期趣租已悄悄停运 搜索更多: 趣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