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家电维修市场存在诸多乱象: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维修师傅随意定价且不提供收费依据;部分维修人员在未告知实情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更换零配件存在以旧充新、以次充好等行为;网络上还出现大量维修公司或个体户冒充官方售后,引发诸多消费纠纷。
为何家电维修市场乱象频发?如何才能有效规制?记者采访了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任超,《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思以及北京瀛和(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卢祥。
记者:家电维修市场乱象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任超:家电维修市场的乱象丛生,是由供需结构、市场生态与监管体系等多重因素导致的。
首先,家电维修的专业性导致供需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家电故障的诊断、维修方案的制定、零部件的识别、维修定价等均依赖高度的专业知识。这给维修服务从业人员提供了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例如,在更换零配件时使用旧零件却谎称为新零件。
其次,家电维修市场中存在多元且无序的服务主体:品牌官方、经由品牌方授权的第三方维修商、大量无授权的个体工商户(零散且难以监管)、新兴的互联网中介平台。部分平台存在对入驻的维修服务人员资质审核不严,服务过程缺乏监督,发生纠纷时推卸责任等问题。此外,家电维修行业缺乏严格的职业准入、资格认证和持续的职业培训体系。这导致维修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素养普遍不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行政执法监管不力。现行家电维修领域的相关规定主要有2012年出台并施行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基本上,家电维修从业人员、经营者的义务和禁止性行为都能找到明确规定。但是,家电维修行业的乱象依旧长期存在,说明相关规定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监管行为,服务主体的违法行为并未普遍得到处罚。
目前,监管的优先级较低且监管难度较大。相较于食品药品安全、金融安全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家电维修市场因其纠纷金额较小且不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在监管资源的分配上处于次要位置。同时,家电维修服务一般属于上门服务,发生在私密空间中,因此家电维修从业人员的行为具有专业性、隐蔽性和高频次特征,使得行政执法监管面临取证和执法难题。
陈思:家电维修服务具有技术性强、服务主体分散、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等特点,且信息服务高度互联网化,增大了监管与治理的难度。部分互联网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疏于管理,致使大量虚假维修信息及不诚信商户混杂其中,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