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助力乡村振兴 拉动文旅消费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具象化了

  “十四五”期间,各地共建设1.29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地区包括693个脱贫县,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非遗赋能乡村

  传承文脉促共富

  在广袤的乡村,非遗正以“文化+”的多元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镜头前,农民导演、蟠龙梆子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韩克正带领村民演员拍摄一部以敬老孝亲为主题的微短戏。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是山东省级非遗“蟠龙梆子”的发源地,在这里,村民们主动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影视叙事逻辑。仅半年时间,下陈村推出的微短戏作品全网播放量便已突破5亿次。

  蟠龙梆子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 韩克:现在大大小小的创作了300多个影视舞台类的节目,而且我们还在十几个国际艺术节参展,不但在身边唱响,也让它走向了世界。

  村民们将古老戏曲通过微短戏等形式,让非遗圈粉无数并顺势发展“文化+旅游+民俗+种植”融合业态。

  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党支部书记 吕宝俊:不仅带动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还创造了上百个固定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落共同发展。

  走进湘西的苗绣非遗工坊,不少绣娘正在赶制一批订单,她们大多是接受苗绣带薪培训后上岗的农村妇女,麻金连就是其中之一。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想回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但苦于家里没有稳定收入。2018年,苗绣非遗工坊建立之后,主动吸纳当地低收入家庭参加公益性苗绣非遗技艺培训,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麻金连成为了其中一员。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石栏镇七绣坊绣娘 麻金连:生活费也有了,又能照看老人,又能看小孩。

  “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实施7年来,共带薪培训农村妇女2400余人,人均增收1万至3万元,吸引了300多个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

  在有着“社火村”之称的河南许昌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95后”村民霍浩然手持遥控器,一边耐心地讲解,一边熟练地演示着操作步骤,向山西、河南等地慕名而来的买家们讲述着如何将舞凤飞上天。

  河南许昌灵井镇霍庄村是全国有名的社火道具村,社火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了百余年,生产的社火道具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2023年,许昌鑫正戏剧非遗工坊挂牌成立后,效率翻了几十倍,还把3D建模、无人机技术融入社火的生产表演中。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党支部书记 霍军政:研发这个品种,原来有200多种,现在有400多个品种,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30%左右。

  非遗旅游让文化“可触摸”

  让旅游“有灵魂”

  除了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有效拉动了文旅消费,并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让旅游“热”延续到一年四季。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当地将非遗鱼灯元素融入文旅消费场景,鱼灯主题咖啡馆、文创店成了热门打卡点。在鱼灯主题的民宿,游客们不仅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鱼灯,还能跟着当地的鱼灯队伍一起巡游,满满的参与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

  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沈勇:我们还开发了非遗鱼灯、剪纸、徽墨等跟非遗相关的课程,让更多的游客能走进徽州,爱上徽州。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一场热闹的非遗快闪表演正在进行。演员们头簪三把刀,跟随着音乐节奏和律动,舞出女性的铿锵之美。精彩的非遗不仅看得见,游客还能换装体验定格旅行记忆。

  数据显示,今年的前三季度,上下杭联动三坊七巷,累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500余场,吸引游客量超过3000万人次。

  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玉清: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非遗游览体验,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还带得走。

  在天津市古文化街,600多米的街道汇聚了30余家非遗品牌。在这里,非遗不只是静态展示的古老技艺,还可以成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和精美的国潮文创。

  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蜜丸制作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简单的动作背后,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动传递。同样以非遗体验吸引人气的还有杨柳青画店,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年画传统拓印技艺,还可以带走这份亲手制作的祝福。年画跳脱出“过年专属”的局限,渗透到游客的日常消费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