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注射生长因子却“一针毁容”,黑医美别再忽悠消费者

  一支成本仅20元的表皮生长因子冻干粉,被包装成价值万元的“高科技美容产品”,无数求美者因此面临“一针毁容”的惨痛结局。媒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所谓“高端产品”,大多出自国内地下生产作坊,由非法机构进行伪造包装,摇身变为售价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科技美容产品”,常以“活性细胞液”“生长肽”“细胞激活素”等名称流通,通过熟人介绍、社交平台引流等隐蔽方式,悄然流入市场。

  表皮生长因子本是用于外用创面修复的临床药物,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其用于注射美容。但某些从业者将其重新包装成“激活自体胶原”“实现永久饱满”的高科技产品,虚构出一套看似科学、实则毫无依据的话术。这类医美项目没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支撑,全靠编故事赋予其价值。

  然而,这在医美领域是常见现象。在社交平台和熟人圈层中,这类产品常以“明星同款”“无恢复期”“自然再生”等诱人标签出现,配合精心剪辑的“前后对比图”和“亲测体验帖”,营造出一种安全有效的假象。更有操作者打着“朋友推荐”“内部渠道”的旗号,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戒备心理。这些叙述刻意模糊其医疗行为的本质,将高风险的注射操作描绘成类似护肤的日常护理,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误判风险,最终付出健康代价。

  这类套路其实并不新奇。从早年的“干细胞抗衰”到如今的“生长肽填充”,非法项目往往先制造一个听起来前沿、神秘的概念,再通过社交媒体、KOL种草、线下沙龙等方式反复强化叙事,形成认知闭环。一旦有受害者出现不良反应,商家又会用“个体差异”“恢复期未到”等说辞搪塞拖延,直至机构跑路、证据销毁。这种模式之所以屡禁不止,正是因为故事比事实更容易传播,情绪比理性更能驱动消费。而监管滞后与维权困难,又进一步纵容了这种靠话术而非技术立足的畸形生态。

  医美推广必须基于真实。若是把讲故事当作核心竞争力,把消费者对美丽的向往当作收割工具,那么“一针毁容”就不是偶然事故,而是系统性失序的必然结果。健康的医美市场,应当建立在合法资质、合规产品、专业操作和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唯有让真实取代虚构,让规范压倒噱头,才能真正守护求美者的安全与信任。

  来源:光明网 唐传艳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