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16起旅游强制消费典型案例。从“非遗博物馆”实为购物店的虚假宣传,到导游“不消费就别走”的言语胁迫,再到“甩团”导致百余人滞留高速的恶劣行径,这些乱象不仅扫了游客的兴,更透支着消费者对旅游市场的信任。
旅游强制消费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畸形的商业模式和监管短板。部分旅行社打着“文旅补贴”“豪华品质游”的幌子,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招徕游客,再通过强制购物的回扣赚取利润,形成了“低价招徕-强制消费-利益分账”的黑色产业链。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的强制消费日趋隐蔽,“软强制”成为新套路:将游客拉到购物店两小时不离开,不购物就降低服务标准,用“情感绑架”冷嘲热讽,这些行为既难界定又难取证,让不少游客有苦难言。
打击强制消费,行政处罚是必要手段。此次通报中,多家旅行社被吊销许可证、导游被吊销证件,彰显了监管决心。但类似案例反复出现,说明单纯的行政处罚已经难以撼动深层利益格局。对严重侵犯游客权益的行为,要进行刑事处罚,让其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同时,要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打通信息壁垒,从招徕、接待到购物全链条打击,不让违法行为在监管缝隙中游走。行业协会要强化自律,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坚决惩戒,同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游客理性选择。
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避开明显低于成本的旅游陷阱,报名时务必签订正规合同,仔细核对行程表,拒绝口头承诺。旅行中遇到强制消费,要及时留存录音、视频、合同等证据,通过12301、12315等平台投诉维权,既保护自己也助力监管。只有多方携手、标本兼治,才能让强制消费无处遁形,让游客放心出行,让旅游市场真正回归游有所乐的本质。(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