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绿色消费产品如何“叫好”又“叫座”?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还需注意到,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绿色消费产品“叫好不叫座”。

  那么,如何推动绿色消费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消费者自觉”转变呢?

  重点细分领域成为绿色消费增长极

  “‘十四五’期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消费市场规模高达万亿元量级,年均速度已经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特约研究员郑挺颖告诉记者,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有机食品等重点细分领域成为绿色消费增长极,发展态势突出。

  绿色家电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拉动效果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达90%以上,有效促进了绿色发展。有20多个省份根据当地居民消费实际,将净水器、洗碗机等绿色智能家电纳入补贴范围,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不断拓展。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绿色建材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绿色建筑各项标准的细化,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推广,绿色建材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

  有机食品方面,年轻一代和中高收入群体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健康与绿色消费观念逐步养成。

  “绿色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80年代后的新生代,且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为主。”郑挺颖说。

  “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时,最为关注的还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因素。”郑挺颖解释道,对于电子产品和有机食品,品质依旧是首要关注因素;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品牌与价格并重,成为关注的主要因素;政策补贴对购买决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随着绿色消费的全社会流行,线上各大电商平台已设立“绿色产品”“节能补贴”专区,线上绿色消费展现了更为显著的便利性。线下各大厂商、大型商超、专卖店往往也对绿色产品设有专区陈列,绿色消费便利性逐步增强。

  部分绿色消费产品为何出现“叫好不叫座”?

  当前,部分绿色消费产品“叫好不叫座”。

  在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基于其环境属性,一般情况下,绿色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成本比传统的要高,会采取绿色和节能降耗的生产线,采取更加严格的生产工艺会更为严格环保,这就会增加生产投资成本。

  “总体上,根据不同行业和产品差异,绿色产品的综合成本通常比传统产品成本高出10%至30%,甚至更高。这种高成本会削弱绿色产品的销售竞争力,影响其市场份额。”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供给与绿色消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周政训告诉记者。

  纵然现有的税收减免、补贴政策、金融支持确实缓解了企业生产供给绿色产品的部分压力,但在周政训看来,上述现象的发生,除了成本因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绿色消费产品需要体现环保属性,其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不像传统产品的经济价值可以直观计量,导致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产品的碳减排量缺乏直观的认知,绿色消费的绿色贡献无法形成直接的消费引导。

  ——绿色产品行业中的“漂绿”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赖度。

  ——虽已初步建立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但绿色产品的绿色标准存在交叉重复、认证标准各部门不统一的情况,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甄别。

  ——绿色消费产品的相关配套服务仍然存在不足,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总量不足、布点不合理、绿色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绿色家电的回收处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废旧家电以旧换新的定价机制和回收激励有待提高;在绿色建筑和建材的检测方面还没有权威统一的机构,专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消费体验。

  ——绿色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溯源信息不完整,各种溯源体系存在信息孤岛。

  多举措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潜力

  从长期发展来看,要推动绿色消费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消费者自觉”转变,周政训认为,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潜力,不断扩大绿色消费市场规模。

  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和社会风尚。

  加大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试点广度和范围,从家电、汽车等领域扩展到绿色建筑、日用品、服装、绿色出行等更广泛的消费领域。

  进一步降低绿色消费成本,完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全面评估并优化现有各项补贴政策,创新政策激励措施和方法,推广“即买即享”的线上补贴方式,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消费信贷、个人碳账户积分兑现等新机制。增强绿色消费便利,不断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碳排放双控硬约束指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ESG治理结构融入公司发展体系,让绿色产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在绿色消费信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绿色消费信用评价标准缺乏、评价数据采集难、绿色消费评价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可探索建立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征信标准体系,让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服务于企业绿色生产和个人绿色消费,加强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正向激励,对“漂绿”的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体系,加大征信惩戒力度。

  来源:中国环境网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