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双十一”,你是“剁手”下单,还是“踩坑”退货?
最近,#双11没便宜#话题冲上热搜,正戳中无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满屏的优惠规则堪比“数字游戏”,会员折扣、平台补贴、行业券、限时券、满减券层层叠加,算法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价格套路防不胜防,付定金后尾款悄悄涨价,预售商品比现货还贵,凑单十几件商品后竟发现“单独买更划算”,甚至买到了“全年最高价”……平台各种“小动作”不断,商家套路越来越深,消费者比价越来越难、越买心越累。
大数据面前,消费者几乎是单向透明的。商家依据消费者的习惯和能力,利用信息差给出“千人千价”的价格,精准收割了消费者。一些对价格不敏感、懒于钻研规则的人往往被蒙在鼓里,甚至不知道中了圈套。
常说“买家没有卖家精”,这些“背刺”行为,让原本充满期待的购物节变成了费心的消费“劫”。最后的“高退货率”,浇灭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消耗了来之不易的市场信心。别忘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套路或许能赚一时流量,却留不住长久人心。
当“优惠”成了“伪优惠”,当“打折”变成“打劫”,谁还愿意参与这场令人心累的游戏?“一锤子买卖”终究做不久、走不远。商家要明白: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促销的意义是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回归”。摒弃短视的套路,回归产品本质,用稳定的价格、过硬的品质、透明的规则,才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赖,把“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告别套路、回归诚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省心,“双十一”购物节方可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
今年“双十一”,你踩过哪些价格套路?又买到了哪些真正划算的好物?
来源:群众新闻网 同海怡 黄香梅 雪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