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集中消费的热潮并非凭空诞生,古人早已在固定的集期与节庆中,将“集中采购、享惠囤货”的基因植入生活。那些散落在典籍中的热闹商贸盛景,正是古人参与消费的鲜活注脚。
先秦时期的“日中为市”,堪称集中交易的雏形。《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定下的这条交易法则,确立了“固定时间+集中场所”的商贸模式。就像现代人期盼特定优惠时段,先民们也会盼着“日中”时分,带着自家物产赶往市集。河南省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堆积层,印证了当时“货聚一处”的热闹,人们在正午的阳光下讨价还价,将所需物品一次性购齐,这种“大采购”的智慧,与今日“囤货”逻辑如出一辙。
宋代的“集期”与“关扑”,让古代市场交易有了促销盛会的模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的汴京相国寺市集,“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固定的开市日成了百姓翘首以盼的“采购节点”。更诱人的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彼时流行的“关扑”买卖,堪称古代版“趣味促销”,顾客掷铜钱、套圈猜物,中者便能低价或免费得到商品,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孩童围看套圈的场景。苏轼在《和子由蚕市》中写下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说的便是成都蚕市的盛况——三月蚕市上,“蚕农之具及花木果草药什物”琳琅满目,商家还会推出“削价”优惠,引得百姓“废书走市观”。这股热闹劲儿,丝毫不输现代直播间的抢购热潮。
成都“十二月市”,更是把“月度集中采购”办得有声有色。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月月有主题市集,市市有专属优惠。七月七宝市最是热闹,邓广铭先生考证其“囊括日用百货与奇珍异宝”,商贩们挂出“红票”(赠券)吸引顾客,买得多还能享“送力”(送货上门)服务。腊月桃符市临近年关,更是成了年终“囤货节”。《岁时广记》载“市井皆卖桃符、门神”,商家“撒暂”(临时降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乡邻们背着竹筐赶来,春联、福字等年货塞满行囊,这场景与今人集中采购年货的忙碌别无二致。
明清的“赶场”与“货声”,让乡村交易充满烟火气。清道光《辰谿县志・风俗》记载:“每值场期,远近商贩搬运粮食、衣布、牲畜、杂物,俱于日中辏集该处交易,谓之‘赶场’”。为了赶上这场乡村交易,路远的人半夜就要起身,就像现代人熬夜等候优惠时段下单。集市上的促销花样百出:绸缎铺挂出“滥贱纱罗满地堆”的招牌,小吃摊用“吟叫”(吆喝)招揽生意,清代闲园鞠农在《燕市货声》中,就记下了“冰糖葫芦——刚蘸得”这类勾人的叫卖词。更有“穷汉市”专卖二手便宜货,满足不同阶层的采购需求,堪称古代的“平价专场”。
节日里的市集,更是热闹。上元灯节的长安西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西域胡商的琉璃盏与江南绣娘的绫罗帕摆得满满当当,商家趁节庆“削价”促销,百姓赏灯之余争相选购。端午的苏州街市,《荆楚岁时记》载“市人争买符袋”,香囊、彩索降价售卖,孩童攥着铜钱追着糖画摊跑,节日氛围与采购热情碰撞出最鲜活的火花。这些节庆市集就像主题式集中采购专场,用仪式感点燃全民购置的热情。
没有电子支付与快递物流的古代,消费的热潮藏在市集的喧嚣里:是相国寺“关扑”的喝彩声,是成都七宝市的“红票”墨迹,是辰谿乡邻赶场的脚步声。那些散落在《东京梦华录》《成都古今集记》中的记载,印证着“集中采购、享惠囤货”从来不是现代专属。古人用智慧将商贸融入时节,在固定的日子里积攒期待、享受优惠,这份对生活的热忱,穿越千年仍与我们今日的消费场景遥相呼应。
来源:兵团日报 聂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