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正火热进行,而今年的“双十一”,“剁手党”们不只买商品,还开始“买快乐”——听一次音乐会、买一个冰箱贴、来一次古风妆造体验……年轻人的购物车里装满了“情绪单品”。而抓住“情绪价值”,给正在不断拼出新高度的陕西文旅产业,递上了一把“金钥匙”。
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买单,本质是给压力找出口,给平凡日子找糖吃。下班抽个盲盒,拆的是惊喜,也是对精神内耗的瞬间治愈;考试前,买一支写着“全对”的签字笔,不仅仪式感满满,还是给自己的一份暖心鼓励;在微信朋友圈发一段“着汉服夜游不夜城”的视频,收获的是点赞,更是对盛唐风华的情感共鸣。
近年来,陕西旅游不断升温,而敏锐的文旅市场也顺应了这一趋势:西安城墙下的“阳台音乐会”、兵马俑旁的“考古盲盒”、人气爆棚的“村BA”……这些创新把厚重的历史文化变成轻快的情绪消费,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然而,踩坑的也不少:令人心动的“诗和远方”,可能是“照骗”;宣称“专属定制”的纪念品,则是批量生产;节假日的网红景区,全程都在排队、拥挤,令人烦躁……情绪消费本身没有错,但个别旅游从业者贩卖的“情绪空头支票”让消费者滋生出“花钱买罪受”的懊恼情绪。
对于文旅产业来说,情绪消费这把火要烧得久,不仅要卖风景,还要卖感受。首先,滤镜不等于竞争力,真实才是长久吸引力。坦诚展示“我们这里有什么”,管理好游客的预期,让游客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惊喜,比完美的“照骗”更具说服力。其次,情绪价值不等于概念,它需要扎实的服务来托底。与其挖空心思制造“情绪爆点”,不如深耕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提供更有温度的体验。最后,流量不等于留量,应拓展更多“小而美”的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才能把一次性流量转化为“留量”。说到底,“情绪”这块金字招牌,需要用心经营。毕竟,最好的消费,是让心留下来。
来源:陕西日报 陈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