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百亿补贴售后难,消费者陷“自证窘境”

  家住菏泽某县城的老李今年刚退休,开始学着用手机网购。“看好图片下单,在家等着收货”,一度让他觉得很方便。但当儿子提醒他所购商品有质量问题并催促他退货时,老李却犹豫不决:“之前退过一次,跟客服折腾半个月都不行,还是算了吧。”

  遭遇“退货难”的商品,来自淘宝“百亿补贴”频道。截至11月3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淘宝百亿补贴”相关投诉超2万条。这个宣称“官方正品、低价无忧”的促销专区,正在让部分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售后维权像闯关

出现问题平台推责

  “客服态度是很好的,但就是不解决问题。”上海消费者江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维权过程。

  10月初,江先生在淘宝百亿补贴频道购买了一台某品牌笔记本电脑,使用8天后出现无法启动的问题。在经历了提供验机报告、被商家拒绝退款、数次客服介入后,江先生“感到身心俱疲”。

  “第22天才拿到了退款,如果不是我反复找‘小二’介入,大概率是没有结果的。”江先生表示,最后客服支持退款是因为商家彻底失联了。

  同样,在今年“6·18”活动期间,济南消费者李昂也因为售后问题感到抓狂。“我选的是纯净款,为什么发来了修复款?当时购买页面里没有这个选项。”李昂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订单。5月25日,他在“百亿补贴”专区下单了一瓶欧舒丹洗发水,5月27日收货后发现“货不对板”。

  消费者提供的图片显示,购买页面并无“修复洗发水”,发货信息页面却自动跳转为其他款式。

  李昂还特意下过两次单。第一次,他怀疑是自己选错了,取消重下;第二次,他备注了“要纯净款”,结果收到的款式依然不对。从5月27日到6月9日,他先后与客服沟通4次,但每次都要从头解释情况,甚至被质疑“没有证据”。

  “最后客服的答复是‘商家发来了一张不相关的照片,我们也没办法’。”李昂说,“我是在‘百亿补贴’买的,怎么售后成了和商家扯皮?”

  淘宝总部客服的回复是:商品属于跨境保税仓直发,质量问题与平台无关;商品详情页面由商家负责,与平台无关;下单情况以订单信息为准,且该商品没有出现类似投诉,李昂遇到的情况“无法核实”。

  这种说法耐人寻味。平台通过“百亿补贴”整合商家、统一出口、打出“官方正品”的旗号吸引了消费者,出现问题,却以“与我无关”推责。

除了部分消费者受困

一些商家也难以为继

  有类似遭遇的不只是李昂。数码爱好者王立,在“百亿补贴”购买镜头后使用不到半小时就发现故障,申请退货却被商家要求提供检测报告。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发货方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店。

  记者在小红书、豆瓣上发现,不少网友质疑:既然频道打着“官方正品”的旗号,为何消费者根本看不到商家信息?

  淘宝客服承认,“百亿补贴”频道的确不标注商家信息,售后只能通过平台客服调解。若想获取商家信息,只能走司法或工商途径。频道采用第三方入驻形式,平台通过商家参与活动的申请后,不会对其进行额外抽检。而且,商品属于商家直发,平台无法100%保证没有质量问题。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下单时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维权时却被迫面对一个信息不透明、责任模糊的“看不见的商家”

  百亿补贴最初由拼多多于2019年推出,之后淘宝、京东等平台跟进,其运作机制是由平台出面整合第三方商家,投放补贴并统一销售出口,促进消费。这种模式创新应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低价好物”,让第三方商家快速提升销量,平台自身则收获用户黏性,达成“三方共赢”。

  但在运行中,部分消费者受困,一些商家也直言难以为继。

  一位个体电商告诉记者:“平台对外说是自己补贴,其实我们为了参加活动主动降价,还要交佣金和流量费。平台‘吃两头’,一头拿商家的利润,一头拿消费者的信任。”

  某大型食品企业电商负责人表示,相关产品加入淘宝百亿补贴后,流量与销量有所提升,然而活动结束后,产品的自然流量明显下降。

  问题的背后,是电商平台在“百亿补贴”频道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在宣传中,它是品质与低价的双重保障。但在售后环节,平台却把自己摘得干净。

网购遭遇“货不对板”

平台责任如何界定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每逢大促,消费投诉举报便大幅增加,焦点正是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平台的态度往往是:交易归商家,责任也归商家。

  问题是,消费者的信任对象显然是平台本身。在消费者看来,平台就应当为售后负责,而不是让消费者独自与商家纠缠。

  有业内人士透露,平台对外宣传补贴由自身承担,但在实际执行中,商家常常被要求降价参与活动,且需要支付佣金和后续流量费用。若商家参与百亿补贴,需按商品类目向平台支付3%-5%不等的佣金。

  体量较大的企业能通过差异化产品策略,获得一些自主权,中小商家受制于平台的“流量垄断”,话语权小。

  今年5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平台不得向商家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少服务,转嫁应当由平台自身承担的费用等,倡导降低商家负担

  界定发错货和欺诈行为,是个“老大难”。国浩律师(银川)事务所律师杨思蒙表示,商家发错货物属于合同违约,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欺诈则需要消费者证明商家故意告知虚假情或隐藏真相,此时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之规定,主张货品价款三倍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但欺诈需证明商家主观故意,消费者通常难以取证。对此,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山东齐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伟建议,消费者应保留好证据,保留实物、物流单据等物证以便维权,比如对商品详情页、订单页、聊天记录等全程录屏,并通过公证或可信时间戳保存。

  谈到平台责任时,王伟说:“若平台未履行法定信息披露义务,如未公示供货商主体资质信息,消费者可基于《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承担行政责任,但需证明存在实际损害且与信息隐藏有因果关系。”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网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快节奏的网购时代下,平台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商品管控,积极化解网络消费纠纷。购物节期间,消费者尤其要注意保留发票、收据、支付记录、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消费凭证,当自身权益受损时,可先与商家进行沟通协商,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投诉电话或者向当地消协寻求帮助。

  “眼下,平台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过往‘收割流量’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需要提升服务质量继续做大‘蛋糕’。这需要尊重广大中小商家和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也是在为平台发展计深远。”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于登杰说。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李”“李昂”“王立”均为化名)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