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容保健类纠纷占比近三成、骗子比亲人还“亲”、预付费消费滋生“天价账单”……10月2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外通报涉老消费纠纷案件相关特点,并提醒老年人守好个人信息不泄露,勿信他人“甜言蜜语”。
据介绍,北京二中院近年来审理的涉老消费纠纷中,健康美容与养老服务两大领域合计占比近五成,是涉老年人消费纠纷的重点、高发区域。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追求长寿、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心理,利用“健康恐慌”“容貌焦虑”等,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在一起案件中,一名80岁老年人在某美容院多次充值购买高价服务,家属发现后,与美容院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老年人后续消费均需经家属同意。结果,该美容院仍诱导老年人多次充值29万余元,不仅造成老年人巨额财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此外,部分商家利用老年人缺乏陪伴、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的特点,通过“认干亲”“定期上门探望”等方式拉近关系,再以健康讲座等形式精准推销产品。还有不法分子冒充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节俭的心态,以免费清洗家电、赠送福利或上门体检为幌子,高价推销保健品或清洁产品,甚至在服务中套取个人信息、擅自操作手机转移财产。
对此,北京二中院提醒,老年人应捂紧“钱袋子”,凡是掏大钱的事,不要当场做决定,回家和子女沟通商量,或者找其他信得过的亲友询问。家里人应适时关注老年人的大额支出,定期检查老年人手机中的购物软件,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必要时帮助保管大额财产。
此外,社区和街道应发挥贴近居民的优势,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结合真实案例向老年人讲解消费风险和维权途径,还可组织识骗能力强、热心积极的老年人成立“老年宣讲团”,以同龄人带动同龄人,消除抵触情绪,增强说服力,从源头减少消费陷阱的发生。
来源:法治网
|